首頁/ 歷史/ 正文

“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你真以為這是稱讚

“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出自王夫之《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第九條,原文如下:

桓,靈之世,士大夫而欲有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紀,必不可正者也;郡縣之貪虐,必不可問者也。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闇主權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故雖或忌之,或譖之,而終不能陷之於重闢。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可以看出,王夫之的本意並不是說當時的漢朝真的有多麼強盛,而是說,在漢朝末期的桓靈二帝時期,士大夫想有所作為已經很難有什麼渠道了,只能透過立功邊疆來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

但在王夫之看來,漢朝中後期時,無論匈奴還是羌人,實際上都已經衰落了,最多也就是零散的劫掠邊境,不構成對漢朝的嚴重威脅了,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爭。但為什麼仍然要打呢?就是因為內部政治鬥爭的需要。

王夫之表示當時士大夫要想有所作為,只能帶兵去討伐外族,或者對內剿滅農民起義。至於皇帝和宦官對於士大夫們希望建立功名的情況,也樂於見到,畢竟這也算是維護他們的統治。繼而士大夫和老百姓意識到,打仗能建功立業,還不太容易取禍,那這風氣一下子就不對了。

東漢和羌族之間的戰爭,雖然東漢斬獲很多,但實際上這是個戰爭泥潭,國家不但要承擔鉅額的軍費,還有大量計程車卒死亡,損耗了大量的國力,還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的安穩。

後來爆發黃巾起義,更是暴露東漢軍事力量不足的事實,東漢政府為了殲滅農民軍,不惜讓外族軍隊來幫忙,但是自己又無法限制外族軍隊,導致百姓深受其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壟斷上升途徑,異族荼毒中原的事情,已經在這個時候埋下了禍根,所以有人認為東漢是魏晉南北朝的先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