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快要到了,我們都知道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船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在汨羅江的縱身一跳。

屈原忍受不了當時楚國上下的歪風邪氣,心情鬱結之下,選擇了以這種方式警醒他的國家,沒想到,自己人無動於衷,反而引來了其他諸侯國的虎視眈眈。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楚國是怎樣淪為魚腩的。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楚國的傳統

楚國是周王朝分封的熊氏,南遷的過程中不斷兼併同化當時的土著部落而形成的。楚國地處南方,那裡土地肥沃而又遼闊,在經過緩慢發展之後,融合了當地各種勢力的楚國,漸漸成為數一數二的諸侯國。也正是因為這種融合,楚國已經慢慢的改變了中原傳統,有了自己的特色。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推行分封制,並且是實封

楚國延續了周王朝的分封制,並且是實打實的封地。大貴族們把持著國家最富裕的地區,話語權是最高的,因為在自己的地盤之中,國君的命令都可以陽奉陰違,畢竟封地之主擁有對下轄土地的支配權,國君只能沒收或者改封地的權利,而這個權利還不能濫用,這導致的後果就是國家看似強大,實則內部空虛。

封地可以看做是私人物品,在私有觀念興起的時代裡,尤其是戰國後期此風更甚,偌大的楚國,幾大貴族相互勾連,國力虛耗嚴重,偏偏連續幾位國君都是沒有什麼作為的,以至於後來國都連年南遷,一個龐然大物倒在了對手的蠶食之中。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官位世襲制,一潭死水

在楚國能說的話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父子相承,世代傳下來的。他能坐在那個位置上,並不是他有多麼優秀,而是有一個好的家室而已,不管他有沒有才能,按規矩,那個位子只能他做。在彈丸之地這無可厚非,但是楚國疆域遼闊,還是不會變通,盡用一些庸碌守家之輩,談何大業?屈原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家族也是大貴族,但屈原看透了這一點,他又無力改變,這才是他選擇跳河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這一點,在楚國的有才之士一般沒有出頭之日,越是有才,眼界越開闊,腦袋轉得也越快,於是人才流失現象就開始了。並不是說人們不愛國,他們離開楚國的初衷,只是為了尋找一個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地方。慢慢的,沉醉於世襲的掌權者們,就再也沒有什麼有力的舉措來振奮這個國家了。

整個朝堂暮氣沉沉

,沒有了銳意進取,沒有了朝氣蓬勃,楚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上下坡路。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反觀對手

其餘六國,尤以秦國為最,都在勵精圖治,謀求王霸之業。就以秦國為例,實施中央手握大權的制度,國君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為了達到這一點,還要以律法示人,自上而下,握緊拳頭,有力一起使,從而奠定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在人才的使用上也是“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只要對國家發展有益,不論出身,高官厚祿,你想要的都可以給你,慢慢的國力大增。譬如百里奚,李斯,范雎等人,都不是土生土長的老秦人,但是他們依舊混得風生水起,人生大放異彩,終究助秦國從邊陲蠻夷鼎立中原大地。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搖擺的決策

變法與否

在戰國末期,各大諸侯國都在居安思危,謀求自身實力的大發展,不約而同地在國內開展變法運動。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就連最弱小的韓國都有申不害變法,令強秦避之。燕齊選擇了以不變應萬變,積極應對將來的變故。惟有楚國,

朝令夕改

。前有吳起變法,短短六年,就被那些被損害了利益的守舊派聯合起來射成了窟窿,而楚王沒有任何作為;後有屈原不顧自身利益,謀求國家富強,卻被大貴族們聯手驅逐,以至於憤恨難平,留書投河。

就連汨羅河畔的漁夫都明白的道理,怎麼掌權者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這樣的楚國可能有機會東山再起,再鑄輝煌呢?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是戰是和

對內變革反覆無常也就罷了,就連對外戰爭都視為兒戲。

連橫時期,關東六國打得秦國閉關不出,何等的張揚自在。楚國國君在這種時候輕易相信了張儀的鬼話,蒙受屈辱,也中斷了六國之間的信任,也是以後秦國能夠各個擊破的一大因素。惱羞成怒之下憤而出兵,又連戰連敗,最終割地求和。楚國一直認不準自己的位置,時而貿然出擊,時而握手言和親密無間,最終發現這只不過是秦國的欲擒故縱之計,而在一輪輪的交鋒之中,楚國土地一直在被蠶食著。一個曾經的霸主級別的諸侯國,在秦國的忽悠之下,一點一點的“瘸了”。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反觀對手

以秦國為例,一方面不停的提升自己的國力,一方面對對手施展各種壓力,堅定不移的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曾經的泱泱大國就在恍恍惚惚中被打殘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絕境之中憤怒的吶喊,只不過,那時的楚國真的已經日薄西山了。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制度的差異

以守舊派引領楚國腳步,目的多是為了自保,而利益又是各大貴族的,平民與奴隸沒有任何希望,

他們只是附庸

,可想而知他們的積極性得有多差。反觀對手,秦國頒佈法律,實施耕戰授爵,意思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努力為國出力,總有機會得到晉升。“

秦人聞戰則喜

”就是一個最真實的寫照,一個銳意進取,一個死氣沉沉,這種無形之中計程車氣在那個年代裡,是最為致命,偏偏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兩種制度的不同,造就了反差極大的結果。

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反而暴露了楚國的魚腩本質

總結

屈原投江明志,是因為他發現楚國已然積重難返,迴天無力了,看透了楚國魚腩的本質,也接受不了那樣的結果吧。楚國的災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短時間能夠改變的。屈原的投江,只是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楚國的不堪罷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