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北洋軍閥的自我定位:認不清自己,看不明變遷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三百八十一):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在北洋史上,軍閥們其實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畢竟連玉帥吳佩孚都曾說過“軍不稱尊,何以成閥”之言。不過相較於這種功名禁錮之下的妄言,大多數軍閥中的“草頭王”更傾向於“刮地皮”這樣的實際利益。所以在“真實的北洋軍閥不都是賣國的”一文中,曾看到“現在才明白在那些北洋軍閥中同樣有猙猙男兒,同樣有憂國漢子,同樣有高尚長者。”讀到這兒,不禁令人啞然失笑。此“猙”非彼“錚”,兩個字意思大不同。“錚錚男兒”誤成“猙猙男兒”,面目確實真夠嚇人的。錚錚,本是金屬撞擊聲,比喻剛正不阿。猙,古代傳說中的異獸,有兇狠之意,如“猙獰”。所以對於北洋軍閥之定位,也算是歪打正著。

北洋軍閥的自我定位:認不清自己,看不明變遷

其實,溯源“北洋”,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與外人約定五口通商,河北、江南兩省,向稱南洋、北洋,自後兩江總督,為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為北洋通商大臣。”北洋之謂,一轉而為清朝官職概念。北洋大臣的設定,也是清朝中樞向地方交出對外之權柄,以及從南到北位移的過渡,如在李鴻章之手,天津的屏障外交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但是到袁氏的“北洋集團”,含義之變遷,已經更多地具有了團體之命意,進而成為廟堂執韁集團的稱謂,如北洋元老王士珍與人通函,常用“我北洋團體”之句;王佔元在公庭廣眾中,自稱“我們北洋派”。

北洋軍閥的自我定位:認不清自己,看不明變遷

但是在甲午戰後,袁氏編練新軍,然袁並不能稱“北洋”。北洋大臣是直隸總督的專屬,時由榮祿等擔任,袁不能越級妄稱。小站所練初為“定武軍”袁接辦後稱“新建陸軍”,當時並無“北洋新軍”稱謂,這是後人追溯北洋軍閥之定位時所附加上的,“之有新軍,始於北洋”。只是自袁開府北洋後,北洋崛起,盤根錯節。基於上述分析,不難體會“北洋軍閥”之定位,雖然在歷史變遷中多有變遷,但“北洋”所承負的內容,不可僅以“軍閥”之一端予以評判。戰火紛起、中樞頻更之非常之像,並非“黑暗”之一語所能盡。

北洋軍閥的自我定位:認不清自己,看不明變遷

北洋軍閥時期,雖有宦海之中的爾虞我詐,以及北洋團體以武力為核心,卻並非純粹的武夫當國,其人才彙集遠遠溢位武夫之範疇。一時北洋文治之盛,也概莫能比。尤其清末民初的慾望泥淖中,水潛舟破,扛纛人之壓力自然非比尋常。雖然北洋武夫之力量舉足輕重,在廟堂之上擁有絕對的權柄。但是北洋文治力量亦不可輕忽。吳虯即稱:袁開府北洋,北洋幕府所羅致,遂有以北洋中樞為中心之主張,以及乃有“北洋派”三字出現。自此,北洋軍閥成為樹大根深的廟堂團體,隨著坐穩江山,也逐漸故步自封,迷失自己,進而在南北角力以及內耗的道路上分崩離析,終成南柯一夢。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史》、《菜根譚》、《北洋一詞的“正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