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看到他的官職和權力,你就懂了

《儒林史外》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范進中舉》,講述了屢試不中的,年近花甲的窮秀才范進在考中舉人,喜極而發瘋的故事。現代人對此可能不是很理解,考中了怎麼還瘋了呢?其實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看到他的官職和權力,你就懂了

古人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古代階級觀念非常強,寒門子弟想要一飛沖天,科舉考試是最大的機會。考中就可以搖身一變,躍升高的階層,擺脫平民的身份。都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古時候家裡出個讀書人是天大的喜事,是整個家族的榮耀。關於這一點,和古代的科考制度是分不開的。

“十年寒窗苦”,一個人想要成功的脫穎而出,必須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起自於隋朝,科舉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唐朝承隋制,武則天當政時增加的殿試和武舉,進一步的完善了科舉制度。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看到他的官職和權力,你就懂了

而宋代,基本上沿用了唐代的制度,不過在科目上有不少的刪減,同時放寬了錄取範圍。也是從宋代開始,科考確定了三年一次的標準,並逐漸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並且考中後,均為天子門生,且不需要經過吏部稽核,可以直接授予官職。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舞弊,宋朝開始施行糊名和譽錄。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看到他的官職和權力,你就懂了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基本相同,只不過因為民族歧視政策,所以滿人擁有特權,不必經過科舉也可以做官。《儒林史外》的作者吳敬梓是清代人,所以范進經歷的考試製度,也基本上是以清代的科舉制度為藍本。

清代的考試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童生試、鄉試、會試以及殿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透過院試之後才能成為秀才,擁有參加科舉的資格。然後每年秋天的八月份,秀才們可以在各省省城參加鄉試,通過後,就可以成為舉人。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看到他的官職和權力,你就懂了

我們都知道秀才可以見官不跪,但是卻不能做官。有多少人一輩子卡在秀才這一步,再難寸進。成為舉人則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已經不用再為生活而擔心,因為國家有相應的政策,可以讓其衣食無憂。

范進中舉時已經年近花甲,因為家中貧苦,所以多靠岳丈接濟,因此受了不少白眼。鄰里之間更是不少風言風語,無論是雙親,還是妻子,還有親朋故里都瞧不起他。可想而知,他的日子過得有多卑微。直到中舉後,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可以直起腰板,所以就有了這樣的癲狂之舉。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看到他的官職和權力,你就懂了

不過書中的范進,在中舉後卻沒有當官。因為母親病逝,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范進需要守孝三年。而三年後,范進終於如常所願,一舉考上了進士,隨後他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沒幾年又升遷成了山東學道,是正三品的地方高官,相當於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由此可見他的職位實屬不低,以現代的標準來看,更會使人瘋狂。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看到他的官職和權力,你就懂了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正是古代科舉的真實寫照,寒門弟子想躍龍門,讀書參加科舉是最便捷的方式。而范進從二十歲考到了五十幾歲,所有的青春都用在了走這條路上,他想要出人頭地一飛沖天的思想一直支撐著他走了下來,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在聽聞自己中舉後,一時間迷了心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