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李世民的太平盛世,離不開魏徵的功勞

公元627年,大唐貞觀元年,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才29歲,雖然還沒有步入而立之年,可是一代盛世已在他手中慢慢開啟。

早年李世民征戰的時候,建立了一首樂曲《秦王破陣樂》,作為唐朝的軍歌,這首樂曲聽起來雄壯,令人振奮。貞觀元年也代表著,大唐王朝從戰爭轉向和平的一個拐點,李世民確立了他大政的主要方向,抑制戰爭和殺戮,重視發展文化和禮教。

李世民的太平盛世,離不開魏徵的功勞

為此李世民還建立了一個宏文館,匯聚了當時最優秀的十八學士,收集了許多的經、史、子、集,讓很多文學鴻儒在館裡上班,自己經常抽空跟他們探討歷代帝王的興亡。李世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

然而這個時候卻出現了與時代不相符的一個事情,著名大將李藝竟然又謀反了。李藝本來是李建成的死黨,自恃軍功過高,早年還跟李世民的部下做過鬥爭。當太子被殺之後,李藝也曾覺得惶恐不安,他知道李世民應該要收拾他了,可是李世民並沒有趕盡殺絕,還給了他一個虛銜。

李藝意識到這是危險的開端,皇帝之所以這樣做,是畏懼他手中掌握的兵權。這時,李藝的妻子發生了一件怪事,一個女巫偷偷的她,說她貴不可言,日後當母儀天下。後來又看看李藝的面相說:王妃之貴是由於大王,大王應當升至大位。這不明擺著在慫恿李藝謀反嗎?

李世民的太平盛世,離不開魏徵的功勞

當時已經是太平年代,四海歸心,老百姓也不想再有徵戰,李藝這樣做無疑是不得人心的。但是切合自身的情況。李藝還是決定嘗試一番,結果可想而知,李藝的造反就相當於一場鬧劇。朝廷剿滅的大兵還沒有走出京城,李藝的人頭就已經到達了京城。

對於李世民而言,好訊息並不止一個。當時在唐朝邊境上,長期為患的苑君璋也突然歸復朝廷了。這顆搖擺不定的小團體,從隋朝末年一直是唐朝邊境的禍患。

他們之所以選擇迴歸,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依附的主人,東突厥也已經慢慢地走向末路了,突厥之所以這樣,主要是由於天災人禍。

李世民的太平盛世,離不開魏徵的功勞

東突厥自建立以來,國家日益強盛,因為他們為人質樸,而且政治號令非常的簡單,便於執行。等到後來頡力可漢登基之後寵幸了一個漢人文臣,這個漢人為了顯示自己有才,將突厥的制度改了又改,政策變得非常繁瑣,執行起來也非常麻煩,許多人很不滿,頡利可汗又與其他部落經常交戰,所以國內形勢大亂,國力慢慢地就衰落了。

突厥地處草原,地處高緯地帶,這幾年又發生了幾年難遇的雪災,使許多牲畜都凍死了。人們也發生了饑荒,許多人也被凍死了。可汗一見自己的國庫虧空,又加大了賦稅力度,民眾不堪其苦,很多人都叛亂或者投奔其他部落。

對於李世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反攻突厥的機會。可是李世民猶豫再三,決定放棄,因為他給自己制定的方針是輕戰爭重發展,而且跟突厥剛剛建立了盟友,自己不能夠輕易的違背自己的諾言,而且打仗必定勞命傷財,耗費錢財。

李世民的太平盛世,離不開魏徵的功勞

北邊剛剛消停,南邊又開始熱鬧了。嶺南的酋長馮盎雖然早已歸順唐朝,可是長期卻不到朝廷來朝拜。與他相鄰的唐朝各州也是矛盾不斷,於是各州州長紛紛給皇帝上書,說馮盎謀反,要求發兵鎮壓,李世民不能夠容忍國內的謀反,於是決定出兵,可是卻被魏徵阻止了。

魏徵仔細給皇帝分析,嶺南地區瘴氣流行,道路遙遠,而且並沒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馮盎謀反,不應該輕易地興師動眾,陛下應該派人去安撫以示誠意。李世民決定試一試,收回戰爭的命令,派使團前去安撫。馮盎果然讓兒子率領團隊到唐朝朝貢,事後李世民感慨:還好魏徵及時阻止了我出兵,嶺南地區又得到了安定,他的雄才超勝過10萬雄兵。

李世民繼位以後,唐朝一共化解了很多次的戰爭危機,從而牢固地樹立了偃武修文的大政方針,這中間除了有李世民的隱忍,還有魏徵等人的貢獻。

大唐盛世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有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更多的這個朝代有許許多多像魏徵這樣的能人,還有杜如梅、房玄齡、上官無忌等待,他們如同天空的一顆顆璀璨的星星,懸掛在歷史的長河中,值得我們永遠的敬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