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短史記|為什麼宋代百姓不喜歡“交子”?

短史記|為什麼宋代百姓不喜歡“交子”?

作者丨隋風

編輯丨吳酉仁

說一說北宋的紙幣“交子”。

“交子”的出現,與四川的銅產量不足有直接關係。因為缺銅,北宋初期的四川曾通行鐵錢,這種錢的特點是幣值小份量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當時流通的鐵錢有大小兩種。大鐵錢每貫百個,重量超過十二斤;小鐵錢每貫千個,重量超過二十五斤。換算也很紊亂,有一枚銅錢等於十枚鐵錢者,也有些地方一枚銅錢等於五枚、六枚、八枚鐵錢。

於是,一些商戶推出了代存鐵錢的業務。他們取得了官府的許可,發行叫做“交子”的票據。具體發行方式是:先由客戶提出存款請求,然後按客戶交來的錢數在交子上寫明額度。客戶資金大小不同,交子的面額便不同。交子的持有者可以在任何時候前去兌換現錢,但兌換時每一貫錢的交子須繳納三十文的手續費。

短史記|為什麼宋代百姓不喜歡“交子”?

交子

這個時候的交子,與唐朝的“飛錢”差不多是一個性質,相當於一種支票,還算不上紙幣。之後在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偽造、濫印之類的問題。發行交子的富商也會將客戶存入的銅錢用於各種經營,如開設邸店、置辦田產等。這些經營如果出現虧損或回款不暢,便會影響交子的兌換,結果則是“爭訟不息”。在這種爭訟聲中,1024年,也就是宋仁宗天聖二年,北宋政府在益州設立“交子務”,宣佈接手交子的發行與管理,交子變身為“官交子”,正式成為一種法定貨幣。

一般認為,宋仁宗時代的“官交子”制度是:交子每三年發行一“界”,也就是每三年造一批新交子(紙幣很容易損壞),來替換舊交子。每次的發行額是一百二十五萬緡,另設有本錢三十六萬緡(也就是現錢,可以是銅錢也可以是鐵錢,供客戶兌換用)。

日本學者加藤繁的研究則認為,宋仁宗時代“官交子”的運作有兩條路徑。一是繼續維繫民營時代的做法,有客戶拿著現錢來到,不管拿的是大鐵錢還是小鐵錢,便按規定比例折算成銅錢收進庫房封存,再按存錢金額的多少寫成合同字號交給存款人。存款人可以拿著該憑據隨時取用。另一種則是由官府主動發行“官交子”來緩解財政壓力,如天聖四年(1026),朝廷讓在秦州交納糧草的商人,去成都、嘉州、邛州領取現錢或交子。慶曆五年到七年(1045-1047),為了支付秦州前線的糧草費用,益州交子務還給陝西特別印造了六十萬貫交子。所以,文彥博後來評論說:“益州交子務所用交子,歲獲公利甚厚。”意即朝廷嚐到了發行紙幣的甜頭。

短史記|為什麼宋代百姓不喜歡“交子”?

官交子票式

簡而言之,“官交子”在北宋出現並廣泛流通,主要驅動力有二:(1)四川存在嚴重的錢荒問題,使用鐵錢又極為不便;(2)官府有透過發行官交子來彌補財政赤字的動機。正如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一書所言:“兩宋政府受到外族軍事上的威脅和侵略,不得不養重兵以為備,軍費開支龐大,財政非常困難,常靠發行紙幣來彌補開支。”

其實,宋神宗也曾明言,自己大量發行交子的直接原因,便是為了彌補財用不足:“行交子,誠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財用既足,則不須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難無有不已之事。”到了宋哲宗時代,為籌措和西夏戰爭的軍費,北宋政府仍時常臨時印製數十萬,乃至數百萬貫交子。

短史記|為什麼宋代百姓不喜歡“交子”?

成都“交子街”

官府的這種做法損害了交子的市場價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呂陶上奏說,彭州市場上流通的一貫(等於1000文)面值的“第二十七界交子”,市場售價是九百六十文;一貫面值的“第二十六界交子”,市場售價是九百四十文。考慮到一貫交子兌換為現錢時須繳納三十文的費用,這個價格看起來似乎還很公道。但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蘇轍也曾上奏說,“昔日蜀人利交子之輕便,一貫有賣一貫一百者,近歲止賣九百以上”——在官府濫發交子之前,一貫交子的市場價曾買到1100文,後來不斷下跌,跌倒了900文以上。

顯而易見,百姓們不再像從前那樣喜歡交子了

官交子真正成為百姓們厭惡的東西,是宋徽宗時代的事情。原本,宋哲宗時代的交子發行量,已是宋仁宗時代的三倍。宋徽宗時代變本加厲,崇寧元年(1102年)增印200萬貫,崇寧二年(1103)增印1243。5萬貫,崇寧四年(1105)增印507。5萬貫,大觀元年(1107年)增554。5萬貫。這意味著,在大觀元年,每一界交子的發行量,已相當於宋仁宗時代的二十餘倍。

交子的市場價,也隨之跌到了只剩面值的四分之一

。正如漆俠所言:

“宋徽宗-蔡京集團有關交子的政策完全滑到邪路上去。……宋哲宗元祐時,交子每貫‘止賣九百以上’,已經貶值10%,而宋徽宗時候,‘價愈損,及更界年,新交子一乃當舊者之四’,即貶值為75%(注:這還只是官定的貶值比例)。……這就是宋徽宗-蔡京集團妄圖單靠印刷工具來解決財政困難、而導致通貨膨脹、幣值大跌、政府威信隨之掃地的這樣一個結果。”

遺憾的是,南宋、金、元、明各朝,均繼承了宋徽宗式的紙幣政策。這些朝代發行東南會子、禎佑寶券、元寶交鈔、大明寶鈔等各種紙幣,其核心目的皆是為了彌補金屬貨幣的不足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其對民眾的具體損害,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濫發紙幣造成通貨膨脹

自兩宋至元明的紙幣發行,只有少數時期設有準備金,限制發行量,並允許自由兌換,紙幣價值大體穩定。大多數時期,紙幣是處在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中的。比如,金朝前後發行過5種主要紙幣,每次皆是以1000:1之類超高的比例進行兌換,導致境內物價瘋漲。原為金人的耶律楚材曾言,至金末時,“萬貫唯易一餅”,面值1萬貫的紙幣,只能在市場上買到一張餅。

再如,元世祖發行“中統寶鈔”的初期,曾“以金銀為本”,故維持了近二十年的幣值穩定。後來減少了準備金,又因戰爭需要不斷增大印鈔量(如1274年印了40萬錠,次年便增印了100多萬錠),到1281年物價已上漲10倍。元朝人王惲曾感嘆說:“印造無算,一切支度雖千萬錠,一於新印料鈔內支發,可謂有出而無入”,“物因踴貴而難買”。意思是:需要錢便大量加印新鈔,卻極少回收舊鈔,於是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高漲。

明朝的情況也是一樣。明太祖發行“大明寶鈔”時,規定1貫寶鈔等於1兩白銀,但過了僅僅不到10年,寶鈔價值就跌了40%。到了明英宗年間,寶鈔實際價值只剩下面值的0。1%左右,形同廢紙。

(二)大量發行紙幣卻又拒收紙幣

宋人辛棄疾曾批評說,南宋的紙幣會子之所以貶值,主因便是“朝廷用之自輕”,在收稅時只肯要銅錢不肯收紙幣,在支出時卻又只肯用紙幣不肯花銅錢。貨幣市場崩潰後,南宋政府一度允許百姓納稅時可以銅錢和紙幣各交一半,紙幣的市場價隨即便有所回升。明代人劉定之,也曾指責明朝政府不許百姓用紙幣納稅。

這種政策,意味著官府雖然發行紙幣,但卻並不將紙幣與銅錢看做對等貨幣。其結果便是內庫之中通常只儲備銅錢,不儲備紙幣。南宋淳熙四年(1183),宋孝宗儲存在臨安及其他地方的“內外樁積貫錢四千七百餘萬(貫)”——當時的南宋正面臨著嚴重的錢荒嚴重,全境流通的銅錢不過2億貫,而孝宗本人卻儲蓄了0。47億貫銅錢。他寧願不斷髮行紙幣,也不肯讓這些銅錢進入市場。

短史記|為什麼宋代百姓不喜歡“交子”?

大明寶鈔

(三)舊幣回收時要折算

自官交子開始,中國古代的紙幣通常皆設有舊幣回收制度。但相同面值的新舊幣,卻往往並非以1:1進行兌換。如前文所言,北宋徽宗時,1貫新交子只能兌換到4貫舊交子。南宋時期,“嘉定以一易二,是負民一半之貨也;端平以一易五,是負民四倍之貨也”,這種兌換比例,讓民眾損失慘重。故此,元人許衡對南宋政府的評價是“無義為甚”。

金朝的紙幣在回收時,貶值得也很厲害。宣宗時期,1貫新出的“貞佑通寶”需要1000貫舊“貞佑寶券”才能兌到。元朝發行的“中統寶鈔”貶值後,又發行“至元寶鈔”,兌換比例是1:5。此外,兌換新幣時,宋、明等朝往往還要加收每貫30文的“工墨費”,這等於讓百姓代付印刷成本。更有甚者,宋徽宗還曾宣佈第41、42界交子直接作廢,不許以舊幣兌新幣,持有這些紙幣的民眾,其財富便瞬間化為烏有。

為什麼紙幣早在宋代便已出現,明清時代的百姓們仍然更喜歡使用金銀與銅錢?以上種種,其實便是答案。

(來源:騰訊新聞)

短史記|為什麼宋代百姓不喜歡“交子”?

戴志強:《有關北宋交子的幾個問題》,《中國錢幣》2006年第3期。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魏永理:《試論中國國家紙幣的產生及其歷史地位》,《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葉世昌:《中國金融通史 第1卷》,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331、332、348、349頁。《漆俠全集》第4卷,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9-1050頁。張彬村:《明朝紙幣崩潰的原因》,《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3期。徐漢明點校:《辛棄疾全集校注 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年,第820、821頁。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與明朝興衰》,《明史研究論叢》2004年。(日)加藤繁著;吳傑譯:《中國經濟史考證》第二冊,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