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周朝滅了商朝之後,八百諸侯哪裡去了?|史記周次元016

非常清楚的一點,在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周國發動了天下諸侯的力量。在《史記》次元裡,一度出現過“八百諸侯”這個虛數,這應該是為了表達天下對周國的認同和支援,同時也是在表示商王朝的統治又多不得人心。大家群情激憤,一副與商王朝不共戴天、一定要滅之而後快的樣子。

後來呢?大家高高興興一起把仗打完了,就各自散了回家吧。這很像是大家一場狂歡之後盡興而歸。而組織方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周朝滅了商朝之後,八百諸侯哪裡去了?|史記周次元016

016

如果單憑周國一國的力量,能夠在和商帝國那場最終決戰順利取得勝利嗎?周國應該是找了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突然乘虛而入。在戰前動員的時候,周武王姬發一再強調,這種機會以後不會再有了。

“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這是不是還意味著一場豪賭呢?反正周國把自己的家底都賭進去了。同時還遍告諸侯,再一次召集他們在盟津匯合。他告訴諸侯們,這是是要玩真的了。

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

儘管在幾年之前,周武王姬發已經在前一次的盟津會盟中忽悠過他們一把。所以,在周王朝的傳統中,烽火戲諸侯這種事情是有先例的。幸運的是,諸侯們仍然選擇了相信周武王。這僅僅是因為他的感召力嗎?還是說其實他們不得不去呢?

這裡所說的諸侯是哪些呢?他們都是對於伐紂這件事熱衷的支持者。《史記》次元的描述中,他們更多表現出的是那種急不可待的猴急情緒。如果沒有周武王姬發那麼理性和高瞻遠矚地阻攔,他們好像早就一窩蜂擁上去,群毆那個他們早就看不順眼的商王朝了。當然,他們也可能只是嘴炮。《史記》西元沒有說明他們和紂王代表的商帝國之間有什麼瓜葛和仇恨,或者有什麼利益的考慮。關於武王伐紂這件事,諸侯的普遍參與更像是大家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走到了一起。武王伐紂這一戰在《史記》次元裡一直都是一場毫無爭議的道義之戰,像極了一場發自於西方的、一呼百應的正義剿滅邪惡的聖戰。

而”八百“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是一種普遍性,這說明周國普遍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有可能,他們其實不過是被征服者。畢竟之前發生過的事情雖然在仁義之下遮遮掩掩的,周國這些年的仗是沒少打的。就連那個讓人一直都感覺溫和的周文王姬昌在位的時候,幾乎周國每一年都在打仗,嘴上說著仁義,手上卻做著征服的勾當,早早就佔據了很多地盤,征服了不少諸侯國。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

這些僅僅是在周文王姬昌年間發動的征服戰爭。至於後來被稱為”武王“的姬發,能得到這樣的稱號,仗應該是沒少打的。那麼,所謂的八百諸侯,同時也意味著那些不過是他們征服之後的屬國,現在要對商帝國動手了,就開始了一次普遍的徵兵。

同時是否還意味著虛張聲勢的味道呢?周國一再強調的道義上的正義性似乎在掩飾實力上的不足,但是足以激起參戰者的熱情。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周國面對這麼重要的戰事能夠調動的本國兵力並不多。

“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不過,到了和諸侯匯合的時候,就有了另外一個數字:

“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這也意味著在伐紂的盟軍中,諸侯的兵力佔絕對的多數,他們來自”八百諸侯“這個龐大但鬆散的群體中。戰爭的過程是否也讓周武王看到另外一個問題呢?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一團火,一旦分開就變得難以控制了。他們可以是周國的支持者,也有可能在有一天成為反對者。

後來呢?在征服了商帝國之後,周武王在還沒有對天下實現真正的控制的情況下,就開始一次分封。這很像是對於戰爭參與者的論功行賞,除了一下子增加了屬於功臣和王族的那些大國之外,曾經的那些諸侯們好像突然就消聲覓跡了。

這意味著在整個可能性版圖裡勢力的重新劃分,曾經的”八百諸侯“那個數字再也不存在了,也沒在這個新崛起的帝國的歷史中再次出現。新帝國的整個版圖將會被另外一些新國家名字填滿。不管那些諸侯們在征服商帝國的那場戰爭中做出過什麼貢獻,都隨著新王朝的建立開始重新分配。分封也意味著將是一次新的兼併。

周國和商帝國的戰爭結束了。戰爭的觸鬚透過那些新晉的諸侯仍然在將戰火蔓延到各地。這種局面將會持續多年。他們帶著強烈的擴張性,目的就是新帝國進一步的兼併和開疆拓土。比如被分封到齊國的戰爭狂人姜子牙就表現得最為直接。後面我們可以說。

周武王呢?他需要為這種兼併和征服披上一層天下太平一片祥和外衣。儘管他非常清楚,在諸侯的共同參與下,一戰之後,雖然打敗了商帝國,但整個商帝國的實力和影響力仍然還在,他不得不對這個老帝國嚴密地監控加以防範。另外呢?那曾經和他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八百諸侯“怎麼安排呢?他們是不是潛在的另外一種威脅呢?

不管是不是有這種跡象。周武王在製造天下一片祥和的景象之後,開始了新王朝的另外一次佈局。

“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新王朝宣佈,仗已經打完了,以後不需要再打仗了。既然不需要打仗了,在”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之後,新的王朝就開始帶頭進行一次徹底的裁軍吧:戰馬被安置在華山以南,牛背安置在桃林那個地方,刀槍也都入庫了,至於那些軍隊呢?仗都打完了,大家都整頓一下各自回家吧。畢竟天下太平了,不需要再打仗了。

這僅僅是周武王姬發發起的周國一國的行為嗎?還是說,這應該是在周國主導之下,參戰各諸侯國的一次普遍性的裁軍。戰馬和牛被沒收統一管理,軍隊被解散了,武器也被收繳了。在”示天下不復用也“的和平口號之下,那些曾經聚成一團火的諸侯們是否在一番掙扎之下,各自解除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呢?這個時候的他們更像是一盤散沙。

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史記》次元裡另外一件飽受詬病的事。就在秦始皇征服六國一統天下之後,“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這同樣是在名義上彰顯一個和平的時代到來,不需要再打仗了。在這一點上,偉大的始皇帝是不是抄了周武王的作業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