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國學】“亂七八糟”是兩回事兒:上半年“亂七”,下半年“八糟”

【國學】“亂七八糟”是兩回事兒:上半年“亂七”,下半年“八糟”

司馬炎畫像

漢語裡有很多帶有數目字的成語或者俗語,比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等。這裡的四、五是虛指、還是實指?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了。

實際上,成語或俗語裡的數字往往都是有特指的;比如:四體指的就是人的兩手兩足,五穀指的是稻、黍、稷、麥、菽五種。那麼,“亂七八糟”裡的七和八、指的什麼呢?

“亂七八糟”一詞,最早見於清·曾樸的《孽海花》第五回,原文是:“你看屋裡的圖書字畫,傢伙器皿,佈置得清雅整潔,不像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

亂七八糟作為一個成語是形容毫無秩序和條理,亂糟糟的樣子。但是,這個成語的來源,卻是歷史上的兩次動亂事件:“亂七”指的是“七國之亂”,“八糟”說的是“八王之亂”;一件發生在上半年,一件發生在下半年。

“八王之亂”指的是晉朝皇室內宮的爭權奪利,發生於晉惠帝元康元年的公元291年07月26日。

【國學】“亂七八糟”是兩回事兒:上半年“亂七”,下半年“八糟”

漢景帝畫像

西晉初年,司馬炎擔心其他大夫會奪去他的政權,便把皇室子弟分別封為諸侯王,並享受許多特權。司馬炎去世後,繼位的惠帝司馬衷為人庸愚弱智,朝政大權落入他外祖父楊駿的手裡。

這引起司馬炎的妻子賈后的不滿,她便暗中用計,殺掉了楊駿及其同黨。之後,賈后請了汝南王司馬亮來輔政。司馬亮上臺後,也是獨斷專行。因此,賈后密詔司馬瑋將司馬亮殺死,由司馬瑋出來輔政。可是,司馬瑋也不是對賈后言聽計從,賈后便又設計殺死了司馬瑋。

後來,為獨霸朝野,賈后又將皇太子司馬遹(yù)廢為庶人後、又派手下用藥杵把他打死。這讓很多人為司馬遹抱屈,趙王倫趁機發動兵變,打出了為太子司馬遹報仇的旗號。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趙王倫發兵進攻洛陽,斬殺賈后及其親黨,一場持續16年之久的皇族奪權混戰就此開始。

當時,先後參與這場亂事的共有八個同姓王: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jiǒng)、河間王顒(yóng)、成都王穎、長沙王乂(yì)和東海王越。因此,這場混戰史稱“八王之亂”。

“七國之亂”發生在西漢時公元前的154年1月17日。西漢初,劉邦在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分封了一大批劉姓子弟為王,想依靠劉氏宗族的力量,作為皇權的羽翼。但是,隨著各路諸侯勢力的不斷擴大,其弊病和隱患也漸漸地顯露了出來了。

經過幾朝演變,到漢景帝時、諸王的勢力越來越大。其中,齊楚吳三封國幾乎佔據了天下之半,嚴重地威脅著漢王朝的中央政權。

【國學】“亂七八糟”是兩回事兒:上半年“亂七”,下半年“八糟”

晁錯像

當時在朝廷嶄露頭角的晁錯,向漢景帝劉啟提出“削藩”建議:“削其枝郡”、歸中央直接統轄。景帝採納了這個建議,並著手逐步削減王國的封地,以便鞏固中央政權。“削藩”政策,遭到各路諸侯王的強烈反對。漢景帝三年正月,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當時的漢景帝慌張起來,聽信饞言、將晁錯誅殺。但是,各路諸侯的軍隊還是不退。漢景帝悔恨之餘,決定武力平叛。於是,派遣太尉周亞夫率兵征討。周亞夫以堅壁固守的戰術,多次挫敗吳楚聯軍的進攻。吳楚聯軍計程車卒餓死、投降、失散的很多,只得敗退。到了三月,吳王劉濞率殘部數千人退守丹徒,被東越人所殺。其他諸王也戰敗自殺、或被誅殺。“七國之亂”被平定。此即歷史上的“周亞夫平七亂”。

史載,吳王劉濞起兵作亂的時間為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甲子日。如去查證:當年的正月沒有甲子日,臘月有甲子日,按照陽曆計算,臘月甲子日是公元前154年1月17日。

古人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兩次歷史事件比較,“八王之亂”是皇室內宮因為爭權而發生的血腥鬥爭,遠比“七國之亂”的時間更長,人民遭受的災難也更深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