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為啥存活率比士兵高?兩者的軟硬體相差太多

在古代戰場上,經常有一些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的武將,與普通士兵一樣在前線殺敵。但奇怪的是,好像他們的傷亡率比普通士兵低得多,這是為什麼?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就像一個普通業務員和一位業務經理同時出去跑客戶一樣,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經理成績更好、遭受的挫折更少。為啥呢?因為二者的能力、配置以及對資源的調配許可權天差地別,自然會帶來不同的回報。

古人打仗也是這樣,那時確實很有很多身先士卒、親自衝鋒陷陣的武將,但他們個人作戰技術更強、裝備更好、人員配置更優,並且還擁有不同程度的主導權,自然戰損率低得多。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為啥存活率比士兵高?兩者的軟硬體相差太多

敢衝鋒陷陣的一線將領,作戰技能一般都比較高強

古時戰場上的將領分兩類,一種是統帥,即主要負責研究形勢、制定戰術、協調各軍等工作,另一種是猛將,身先士卒、率領軍隊衝鋒殺敵。不過也有很多佼佼者身兼這兩種職能,比如楚霸王項羽、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猛人冉閔、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秦王李世民等等。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能在戰場上擔負率軍衝鋒任務的將領,基本上都是從殘酷的戰場上成長起來的精英,並非泛泛之輩,畢竟如果一上場將領就掛了,那隊伍的戰鬥指數起碼得下降50%。項羽自不用說,被一些朋友奉為神人的冉閔,在戰鬥力方面確實高得驚人:臨陣對敵時,他雙手各拿一把長柄武器,騎在戰馬上橫衝直撞,所到之處敵軍人仰馬翻,如同一輛威力十足的坦克。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為啥存活率比士兵高?兩者的軟硬體相差太多

而南朝的劉裕,他能從一位小兵成長為一國之君,與其武力密切相關。前期在基層參與平叛時,他曾經隻身一人手持長刀追殺上千敵人;後來在平定桓氏的戰鬥中,劉裕深陷重圍,但他毫無懼色,背靠大樹、揮舞長刀,頑強作戰,一直堅持到援軍前來。

說得再直接點,古代戰士能成為武將,靠的不是偶然:戰鬥力不強、運氣太差的小兵,根本沒機會成長為將領;能擔任猛將的,自然是技藝高強、武力爆棚、在血腥戰場上成長起來的佼佼者。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為啥存活率比士兵高?兩者的軟硬體相差太多

硬性優勢:將領個人防護更佳

如今的古代戰爭劇,經常有這樣的場景:無論數量多龐大的軍隊,一水的精良裝甲,明晃晃的閃瞎眼;將領的裝備,則主要體現在顏色更華麗、造型更誇張等方面。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頂級裝備太昂貴了,而且損耗較大,不可能大規模列裝。

我們的史書有一個不好的特點:執著於講人和事,忽視技術和硬體,但我們可以仍然可以從一些細節中發現古時裝備的防護能力。

如李世民與竇建德的虎牢關之戰中,他的堂弟李道玄衝鋒陷陣:

道玄挺身陷陳,直出其後,復突陳而歸,再入再出,飛矢集其身如蝟毛,勇氣不衰,射人,皆應弦而僕。

這段話資訊量很大:首先,李道玄自己在敵陣中來回衝殺,全身上下中箭無數,彷彿一個刺蝟,但戰鬥力仍未受到影響;不過,他隨手射敵人,卻是一箭一個,也許有他射術高超的原因,但雙方裝備的防護能力差別才是關鍵。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為啥存活率比士兵高?兩者的軟硬體相差太多

而普通士兵想要配備比肩將領的裝甲,也並非不可能:能夠躋身精銳部隊即可。舉三個例子:

南北朝時期的“宇宙大將軍”侯景反叛東魏,在面對前來平叛的慕容紹宗大軍時,他讓手下步卒身穿

短甲

,冒著火力衝入敵陣專砍馬腿,一舉擊敗對方的彪悍騎兵;

李世民手下的核心精銳是“玄甲軍”,也就是身穿黑色裝甲的騎兵,人數只有千餘人,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在公元622年平定劉黑闥之亂時,面對敵軍的兩萬步騎,李世民帥玄甲軍“擊其騎兵”,依靠裝備與技術優勢平推對方弱勢騎兵後,“趁勝蹂其步兵”,大獲全勝;

大唐建立後,一線部隊裝備普遍較好。比如在出擊薛延陀的諾真水一戰,唐軍的騎兵遭受對方箭陣,但只是“馬匹多死”,軍人沒啥大事;接下來唐軍化身為步兵,挺起長槍猛衝,一舉擊敗敵人,可見他們的裝備防護水平相當不錯。

但在大多數時候,一線小兵的裝備是遠遠比不上將領的,存活率自然較低。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為啥存活率比士兵高?兩者的軟硬體相差太多

將領都有“警衛團”

關於古時將領的“親兵”,史書中正式的記錄比較少,但並未無跡可尋。

中國封建社會的軍制,基本上都是秦軍制度的延續與改進,那麼我們看看秦軍在這方面的規定。《商君書·境內》,對於軍隊的配置進行了嚴格說明,關於將領的隨身親兵也有詳細的記錄:

百人一將……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將之主,短兵百。。。。。國尉,短兵千人。將,短兵四千人。戰及死事,而剄短兵。能一首則復。

大意是這樣:一百人設一將……帶領五百人的將領,有短兵50人;帶1000人的,則有短兵100人……國尉,短兵1000人;大將,短兵4000人。在戰場上,如果將領戰死,而短兵卻活著,那麼這些短兵都要被處罰。但如果短兵能斬獲對手的一顆首級,他就能免除刑罰。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短兵,在戰場上不僅要作戰,還擔負起保衛將領的職責,甚至要承擔連帶責任。後世武將的親兵規模也許比不上秦時,但一定存在,畢竟優秀的武將是戰場上最稀缺的資源。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為啥存活率比士兵高?兩者的軟硬體相差太多

將領掌握戰場指揮權,而一線士兵則是炮灰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線士兵之所以戰損極高,主要源於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無論是攻城戰,還是野外對沖,即使再高明的戰術,其基礎也是大量士兵的性命;更別說戰局不利時,為了拖延時間,為將領、統帥創造脫身的機會,大量基層軍人被當作炮灰。

而相比較而言,將領們則擁有更多主動權:

首先,將領們並不是沒頭腦的猛衝猛打,他們親自出擊,往往是在戰局關鍵時刻,自己親自上陣鼓舞士氣、給對方致命一擊;大部分時期,都是基層士兵在第一線用性命硬鋼對方的衝擊;

其次,他們有馬,戰局不利時可以率先跑路,而大部分步兵則喊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為啥存活率比士兵高?兩者的軟硬體相差太多

因此,雖然看似都在一線作戰,但將領們所具備的軟硬體優勢,並不是一般小兵所具備的,這就是兩者戰損率相差懸殊的原因。

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血腥的真實戰場上沒有主角光環,條件優越的將領們也面臨著生命威脅:

南北朝時期東魏名將彭樂,他在戰場上極為勇猛,曾經幾乎活捉西魏領導人宇文泰,但也曾被敵人捅破肚子、腸子都流了出來;

上文所提的李道玄,也正是死在戰場上;

如今家喻戶曉的兩大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敬德,是猛將的代名詞,但這兩人也遭受傷病的襲擾。秦叔寶自稱“出血數斛”,玄武門之變後就專心養傷,沒多久就因病去世。而尉遲敬德則也滿身傷疤,後期大部分時間都閉門養身。

所以說,兵者,危道也,真實的古代戰場並不是大部分電視劇中展現的那樣,正常人不會去歌頌、渴求戰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