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70餘萬伐吳,真的是為二弟報仇?其實未必

在三國中,曹操之後有曹丕,孫策之後有孫權,唯獨劉備之後的劉禪被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能在群雄角逐之中存活下來,並且擁有龐大的勢力,足見曹操、劉備和孫策的智謀和膽識,但一代人的豐功偉績終究只有短短几十年而已,想要長治久安,還得依靠子孫們。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70餘萬伐吳,真的是為二弟報仇?其實未必

劉禪雖然不才,但也有一句名言流於後世,那便是“此間樂,不思蜀”,也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作為蜀國的皇帝,為何會“不思蜀”呢?那是因為蜀國已經註定了會衰亡,投降之後與其鬱鬱而終,倒不如快活的暗度餘年,在這一點上,劉禪倒是顯得有大智慧。

蜀國是劉備一手建立起來的,也可以說是毀在了劉備手裡,因為在關羽死後,他不聽群臣的勸諫,執意要傾全國之兵伐吳,為的就是給二弟報仇雪恨。因為在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就已經許下了誓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並且劉備不只是哭一哭就完事兒了,在登基稱帝之後,釋出的第一詔便是討伐吳國,這也更加坐實了他伐吳的決心。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舉全國之兵70餘萬伐吳,真的是僅僅為二弟報仇嗎?其實未必。主要原因有兩個,且看下文分析。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70餘萬伐吳,真的是為二弟報仇?其實未必

首先,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可謂是處處碰壁,雖然戎馬幾十年,但終究沒有成氣候。因為手下沒有一個稱職的軍師,武強文弱的局面導致了他無法大有作為。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開始走上了人生巔峰,坐擁荊州這個要塞之後,更是實現了諸葛亮在茅廬中規劃的最後一步:奪取西川。

在得到了蜀中舊臣們的擁戴之後,無論是兵力還是財力都算得上是空前絕後,並且號稱擁有百萬雄兵,一度超越了曹操。但關羽的孤傲最終釀成了大錯,不僅大意失荊州,還把自己的性命交代了出去。

孫權和曹操都不想殺關羽,但都想讓對方去招致劉備的恨,呂蒙建功心切,也為了給周瑜報仇,死追不棄,陸遜雖然一路緊追,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最後拿到了關羽的首級,本想在孫權面前驕傲一番,卻不料直接被毒殺。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70餘萬伐吳,真的是為二弟報仇?其實未必

東吳能臣張昭遂獻一計: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做生日禮物,然後讓人通知劉備,說關羽是被曹操所殺,以此把仇恨轉嫁出去。但曹操並非等閒之輩,早就料到東吳會有這樣一齣戲,所以命人用香木之軀配關羽頭顱,並以王侯之禮厚葬於洛陽南門之外,而且大哭一場,所有的文武官員皆到場祭拜,以彰顯其痛不欲生的心情。除此之外,曹操還上奏天子追封關羽為荊王。

繼而把這份仇恨像踢皮球一樣,又踢回到了孫權手中。劉備在伐吳之前,特意召見了蜀中舊臣李嚴,確保糧草供給沒有問題之後才下了最後的決心要親征。並且採納了各郡縣施行四六徵稅,三丁抽一的方略。

如果僅僅是為二弟關羽報仇,劉備不會如此拖延時間。要知道,建安二十四年年底關羽就被殺了,而劉備舉兵伐吳是在章武元年七月,這麼長的時間做準備,為的是再度奪回荊州,佔據要塞,為一統天下而做準備,這是其一。

其二,劉備在親自率軍東征後,行軍速度驚人,因為蜀中運糧十分艱難,必須要速戰速決。在激戰三個時辰之後,就把荊州門戶秭歸攻破。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70餘萬伐吳,真的是為二弟報仇?其實未必

當士兵們把秭歸城中一處廟宇的大門拆掉準備當柴火燒的時候,劉備立即下馬詢問:“這裡供奉的是哪路神仙?”回答:是大禹。劉備大怒:大禹祠的門板你們也敢燒?簡直無所敬畏了!並命令軍士立馬把損壞的地方進行修復。

重點在後面,劉備直言:現在,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咱們蜀國的,有誰會拆掉自己家的門板來當柴燒?

很顯然,劉備已經把攻下來的城池完全當作了蜀地,並讓馬良傳令所有攻下的城池不得擾民,所有的庶民,牛馬,田畝,賦稅都要造冊登記,並廢除東吳的政令典律,全部施行蜀律。這也足以看出,劉備為關羽和張飛報仇只是一個方面,這畢竟是私仇,為了實現其一統天下的夙願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因為在劉備看來,魏強而吳弱,伐吳的勝算更大一些。要想成就大業,必須要先滅掉東吳,其次才是討伐曹丕。三軍將士剛剛經歷了漢中大戰,軍威正盛,而反觀東吳,能戰善戰的將軍都已經老了,步軍更非蜀軍對手,此時攻取東吳是最好的時機。

採取速戰速決的道理也很簡單,要在曹丕出兵之前就擊敗孫權,加上曹丕新立,根基未穩,加上沒有經歷過大的戰陣磨練,面對討伐東吳的大軍最多也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70餘萬伐吳,真的是為二弟報仇?其實未必

劉備分析得很有道理,但卻忽略了諸葛亮分析的幾個要點,曹丕並非等閒之輩,加之有司馬懿的輔佐。最要命的是,千里用兵,後勤很難保障,這是兵家之大忌。最後70餘萬大軍被東吳陸遜所破,黃忠也戰死,蜀國元氣大傷,悔之晚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