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在我國浩浩蕩蕩幾千年來的歷史中,從來都不缺少戰爭。戰爭是殘酷的,無數人民百姓流離失所,面對著生離死別,整日惶恐度日,提心吊膽。

而造成戰爭的原因,除了外國列強勢力的入侵,還有的便是國內各個王朝,各種勢力間的爭鬥。

哪裡有強權,哪裡就有反抗,封建統治者們對於人民的壓迫成了戰爭的導火索,一觸即發。在我國曆史上,曾有著一次起義農民戰勝統治者,推翻昏庸的王朝卻最終以失敗告終的運動,這便是太平天國運動。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太平天國運動作為我國也是世界上規模空前絕後的農民戰爭,其有著獨特的意義,他們建立起了新的政權,卻最終因為種種必然的原因失敗了。

在這樣一場持續了十四年的浩浩蕩蕩的運動中,曾掀起了無數戰爭,其中令後人最銘記於心的,便是安慶保衛戰。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太平天國成立之初,意圖旨在構建一個和平民主的新社會,可是他們卻並沒有做到。孫中山曾說:“五十年前太平天國即純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後仍不免專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在這場註定失敗的運動中,太平天國曾有著屬於他們的軍隊——太平軍。這隻軍隊在1850年被洪秀全建立,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然而這樣一隻強盛的軍隊,在經歷了無數次戰鬥後也終有一敗,這一敗,便是在安慶保衛戰。

正所謂樹大招風,日益壯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勢必招來朝廷的不滿。看到了太平天國的影響,清政府決定出面鎮壓他們,而鎮壓的方式,便是戰爭。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然而,在最開始對太平天國的討伐中,這隻實力強勁的農民軍隊的實力卻遠遠被清政府低估了。在最開始的戰爭中,湘軍曾經是輸給了太平軍的。

1853年6月3日,胡以晃、賴漢英、曾天養、林啟榮等奉命督戰,他們帶著數千艘戰船,溯江西征。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

安慶地勢重要,對於太平軍和清政府而言是必爭之地,安慶不僅是太平軍在安徽重要的根據地,更是首都天京在長江上游的屏障。因此,守住安慶這一塊寶地,對於太平軍的重要性也非同小可。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清政府自然不甘示弱,作為對太平天國的反擊,1853年3月底清欽差大臣向榮在金陵城外孝陵衛建“江南大營”。4月16日,清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城外建“江北大營”,這兩個大營,便是清政府反擊的關鍵。

在1854年,太平軍的西征運動之時,此時正是太平軍軍力全盛的時期,這隻隊伍正以無可匹敵的姿態向著中國西邊的領域進行征討。

在湖南之時,西征軍遭遇到了新建立的湘軍抵抗,湘軍反攻至九江附近。可是此時的湘軍,只是剛剛建立的軍隊,哪裡贏得過訓練有素的太平軍?結果可想而知,1855年初,翼王石達開大破湘軍,復陷武昌。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856年4月5日,太平軍再克揚州,攻破“江北大營”。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清軍統帥向榮在8月9日自殺。

這時的太平軍,實力所向披靡,膽敢擋在他們面前的人只能是死路一條,那麼為什麼後來,太平軍會被湘軍慘敗,在安慶保衛戰中氣焰全無呢?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清政府的眼裡容不得任何一隻蒼蠅,然而此時的太平軍的勢力早已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小心謹慎作戰,將這股勢力徹底剿滅。在1860年之時,太平軍第二次攻破了江南大營,並且開始了對於蘇、常的征伐,這對於清政府無疑是個乘虛而入的大好時機。

於是,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湖北巡撫胡林翼趁此良機,統領湘軍超過五萬人規模的水陸士兵,以湖北為始發地開始大舉向東開始了進攻。

此時的湘軍,可不是當年那個被太平軍輕而易舉打敗的新兵了,相比於那時的湘軍,此時他們已經在清政府的訓練下變得訓練有素,武裝和規模也快速擴大。很快,湘軍便攻下了安徽太湖、潛山,他們的下一個目標,便是軍事重地——安慶。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對於安慶這樣一塊軍事重地,清政府自然不會掉以輕心,他們採取了重重包圍的方法,一步一步,直到無形的大網將城內困守的太平軍全部一網打盡,甕中捉鱉。

曾國荃率領了8000陸師,攜同著楊嶽斌的4000水師,在這場戰鬥中負責對安慶城的包圍。而副都統多隆阿和按察使李續宜則率領馬步兩萬餘人,駐紮在桐城西南部的掛車河、青草塥,擔任打擊援護任務。

同時,清政府早已佔領了集賢關這一太平軍無人駐守的地方,這也就切斷了太平軍前往安慶支援的道路。

在這圍攻的一年多以來,太平軍得不到支援,糧草的支援也早已被切斷,城裡的將士們苦不堪言,內外交困。在這樣一個近乎絕望的環境中,太平軍彷彿被關進了一個牢籠,插翅難飛。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6月20日,楊嶽斌水師攻陷安慶東路要地樅陽後,清政府開始了對安慶的合力圍剿。曾國荃在城外掘長壕兩道,前壕圍城,後壕拒援。曾國藩、胡林翼則分別在皖南祁門和皖北太湖坐鎮指揮。在這四面楚歌之際,太平軍能做的只有等待著遙遠的支援。

而太平天國肯定是做出了自己的行動的。早在四月之時,陳玉成便率領萬名精銳,從黃州一路趕回了安慶集賢關,可是此時的集賢關已被重兵把守,陳玉成也只能等待支援,不敢輕舉妄動。

5月1日,幹王洪仁、章王林紹璋以及前軍主將吳如孝終於帶著兩萬人馬從天京支援了過來,救援行動終於開始。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可是,清政府早就設好了圈套,又豈是太平軍能輕鬆逃脫的?反攻的第二天,便遭多隆阿部阻截,洪仁等敗退桐城。

黃文金又從蕪湖率領七八千人馬支援,帶著林紹璋共2萬大軍再次進攻,卻還是不敵多隆阿部,只能撤退至了孔城鎮。當時陳玉成得知清總兵鮑超、成大吉率所部萬餘人將趕到集賢關,便留下了劉瑲琳及數千人馬守衛赤崗嶺。

可是就算是陳玉成夥同洪仁、林紹璋、黃文金,帶著三萬多人馬的軍隊兵分幾路,合力進攻,仍然不是湘軍的對手,而留守在赤崗嶺的部隊也被鮑超等人殺了個精光,片甲不留。

得不到支援的太平軍,在絕望中迎來了失守,迎來了死亡。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安慶陷落了,湘軍終於戰勝了太平軍,而等待著城裡所有人的,便是慘烈的死亡。所有計程車兵,共一萬六千餘人,全都被屠殺殆盡,鮮血染紅了整個黃昏,血腥味充斥著這逼仄的環境之中。城中的平民百姓,也幾乎被屠殺一空,其中就有陳玉成拼命相救卻也無可奈何的一家老小。

兵敗的安慶,早已繁華不在,有著人間煉獄一般的場景。戰敗的原因,按照洪秀全的說法,是陳玉成指揮不利,是洪仁救援不利,可是事實真的如此麼?

縱觀歷史,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必然的,他們內部的明爭暗鬥早就內外交困,四面楚歌了。不止安慶失守了,在幾年後,太平天國整個統治全部瓦解,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也就到此結束。

安慶保衛戰:湘軍一戰成名,名垂青史,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小結

戰爭中充滿著明爭暗鬥,充滿著計謀與武力的切磋,在爭鬥中想要取勝,靠的不僅僅是強力的武力,更是高人一籌的計謀。

在如今和平的中國,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應該為了祖國的發展齊心協力,共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