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黃河河道墓所葬族群首領或為平侯沛嘉

黃河河道墓所葬族群首領或為平侯沛嘉

孟津黃河河道漢墓航拍圖 (受訪者供圖)

記者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此前備受關注的孟津黃河河道漢墓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考古資料顯示,這片漢代墓葬群的部分隨葬品與洛陽同時期、同類型墓葬存在明顯差異,喪葬習俗呈現非本土特徵。考古人員結合史料判斷,黃河河道墓葬群與消失的平侯國高度相關,所葬族群首領或為平侯沛嘉。

疑團破解,自然風貌變化造就“水下墓葬”

2020年年底,一則“孟津黃河灘驚現空心磚墓”的訊息引發全網關注。不可思議的墓葬選址,讓網友和考古學家都倍感詫異,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代,誰會把自己的墓葬置於河道之內,遭受河水沖刷?

為了揭開事情的真相,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於2021年年初,趁著短暫的黃河枯水期,對這片墓葬群開展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在勘探過程中,考古人員找到了“水下墓葬”疑團的真相。

“自古以來,黃河河道就經常出現擺動甚至改道,沿岸的地形地貌變化很大。經過考古勘探,我們發現當時的黃河河道,很有可能位於這片墓葬群北側較遠的地方。”孟津黃河河道漢墓考古發掘領隊、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斌博士說,若干年前,自然風貌的變化讓這些傳統土葬墓變成了神秘的“水下墓葬”。如今,也是同樣的原因,讓這片墓葬群重見天日。

隨葬器物特殊,所葬族群很可能來自關中

劉斌介紹,此次考古發掘工作,共清理墓葬57座,其中空心磚墓39座、小磚墓18座。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員在對墓葬進行清理發掘時,又一個謎團出現。

“這片墓葬群中的隨葬器物比較特殊,跟以往洛陽地區漢墓出土的隨葬器物有明顯不同。”劉斌說,以陶俑和陶馬為例,以往,洛陽地區漢墓出土的陶俑和陶馬,一般只有俑頭或馬頭,沒有俑身或馬身。孟津黃河河道漢墓出土的陶馬、陶侍女俑,頭部、軀幹等身體結構十分完整。

“不同的隨葬器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面貌。葬在黃河岸邊的這些人與葬在邙山南麓的洛陽人,明顯屬於兩支不同的族群。”劉斌說。

那麼,葬在黃河岸邊的這些人是何來歷?考古人員經過仔細比對,發現孟津黃河河道漢墓出土的陶侍女俑,與位於陝西咸陽的漢景帝陽陵出土的陶仕女俑十分相似,可以確認為西漢時期的物品。也就是說,孟津黃河河道漢墓的墓主人,很可能是西漢時期從關中遷至洛陽的一個族群及其後代。

族群首領是誰?種種線索指向西漢開國功臣沛嘉

那麼,這支族群的首領是誰?為何要從關中遷至洛陽?劉斌說,目前,種種線索都指向一個關鍵人物——西漢開國功臣沛嘉。

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登基稱帝,建立西漢王朝。之後,劉邦先後封賞了100多位開國功臣,其中有一個叫沛嘉的人被封為平侯。《大清一統志》記載,平侯國位於今洛陽市孟津區東。

《史記》《漢書》記載,沛嘉從劉邦起兵之初就開始追隨劉邦,他並以舍人的身份成為劉邦的親信,以郎中的職務進入漢中,以將軍的身份平定諸侯,後鎮守洛陽。

劉斌說,沛嘉又名工師喜,工師是負責管理工程建造及其他工匠的職務,他善於工程建設,負責漢軍作戰期間有關工程方面的工作。根據劉邦稱帝之初本想建都洛陽的史料記載判斷,沛嘉在受封以後,很有可能從長安帶來了大批人員及工匠,對洛陽進行前期修繕工作,為日後正式建都奠定基礎。後來,劉邦最終決定建都長安,沛嘉從長安帶來的人員及工匠並沒有回去,而是留了下來,這就出現了與洛陽當地有顯著區別的喪葬習俗。

史料記載,平侯國在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被廢,後改為平縣,屬河南郡。東漢時,平縣被廢,地入鞏縣。自此,平侯國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也無法確定其準確位置。

“孟津黃河河道漢墓所在區域在兩漢時期屬於平侯國或平縣,漢代洛陽八關之一的孟津關也在這一區域。相關考古工作,為尋找平侯國方位,以及孟津關的具體位置和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劉斌說。

(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劉嘉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