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兩個雷軍,一條險路

小米造車的聚光燈內外 是雷軍的AB面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閆學功

善於製造話題的雷軍,在臺前充當了小米造車最大的品牌營銷官。他放出“2024年小米要進入自動駕駛第一陣營”的豪言後,關注和質疑同時到來。

但在新書《小米創業思考》中,雷軍的形象又是一個冷靜、保守的實幹家,一個對造車有著十足敬畏心和深刻商業考量的CEO。

臺前幕後,兩個性格迥異的雷軍同時掌握方向盤,小米汽車將駛向何方?

論講情懷和畫大餅,沒有多少CEO比聚光燈下張揚自信的雷軍更擅長。

在不久前的年度演講上,雷軍透露,小米造車以自動駕駛作為第一個突破的方向,第一期規劃研發投入33億元、專家團隊規模已突破500人,“2024年小米將進入自動駕駛第一陣營”。

口氣太大,成為外界對這一宏偉計劃的共同評價。

但在演講當日釋出的新書《小米創業思考》中,雷軍顯得保守而務實。他詳細講述了小米造車思考過程,全文充斥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敬畏之心”等詞,還引述了一句科幻小說《三體》中的名言:“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極度冒進、極度保守”,雷軍這句自評在造車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臺前挑撥情緒、兜售情懷、勾勒藍圖的夢想家,幕後權衡利弊、考量細節、籌謀戰局的實幹家,自稱賭上所有榮譽的“兩個雷軍”,帶領小米衝上了一條不容有失的造車路。

只是這條路,從來都不好走。

聚光燈下的營銷高手

第三次年度演講的舞臺上,雷軍穿著小白鞋,操著濃郁湖北仙桃口音的普通話,講述自己在創業中經歷的起伏和感悟。一番情懷渲染,氣氛烘托到位後,他將造車的訊息放在了壓軸的 one more thing 環節。

小米官宣造車500天,雷軍用“進度順利,遠超預期”8個字總結,並主動選擇了智慧汽車行業最難啃的骨頭——自動駕駛,作為小米造車的第一個突破口。

“汽車工業的各個模組都非常複雜,其中自動駕駛最複雜。”雷軍稱,但小米“義無反顧”地選擇這條險路。

他在現場展示了一段8分鐘的演示影片和一連串數字:第一期研發投入33億元,專家團隊規模超過500人——按照雷軍的說法,這在業內已屬於第一陣營。雖然目前沒有幾家主機廠商有決心全棧自研,但小米汽車要全棧自研自動駕駛。

“目前進展飛快,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做到。”雷軍在演講現場放出豪言,並明確設定了一個小目標: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第一陣營。

然而,雷軍的信心並未如同他的情懷一般獲得廣泛共鳴,反而遭到了鋪天蓋地的質疑,甚至被貼上“吹牛”、營銷話術、賺噱頭等標籤。

“小米自動駕駛”的話題登上熱搜後,迅速引發網友熱議。“還有兩年,就能進第一陣營,這就是雷總說的敬畏之心麼?”“做個手機還卡呢,我可不想開車途中遇到宕機。”也有人將雷軍的說法視為噱頭:“都是話術而已,只是為了造勢,到時候如何定義第一陣營還是自己說了算。”

業內人士則認為,僅從展示影片來看,小米目前所謂的自動駕駛演示,只是主流車企兩三年前的輔助駕駛水平。經濟學家任澤平也在微博上公開發言,認為燒錢速度遠超其他行業、堪稱九死一生的新能源汽車,可能成為拖垮小米的隱憂。

如今距離2024年僅剩兩年,要在造車最難的領域彎道超車至第一梯隊,造車新兵小米麵臨的挑戰可見一斑。

更何況,由於成本太高、落地難度太大,過去幾年來的自動駕駛熱潮已逐漸消退。

不少頭部車企將自動駕駛從宣傳語的C位上悄悄拿掉,轉向更具價效比的研發方向,業內頂級科學家也開始扎堆從車企撤離。就連被視為行業標杆的特斯拉,其自動駕駛部門頂樑柱也於今年7月離職。(詳見雪豹財經社《智慧汽車最大的泡泡,被特斯拉們撞破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小米汽車開上了一條錯誤的路線。

深諳營銷之道的雷軍,更多地是藉此彰顯決心和勾畫藍圖。畢竟,在他看來,小米的品牌力是汽車業務的基礎。一位米粉就曾留言:“你們敢造,我就必買。”

“小米在國內擁有數以千萬計的忠實粉絲和使用者。”他在《小米創業思考》中寫道,“他們當中只要有1%的人願意給我們一個機會,小米汽車就可以獲得一個夢幻般的開局。”

冷靜保守的企業家

與舞臺上擅熬雞湯、愛說金句的雷軍不同,雷軍在書中的形象,是一個冷靜、保守的實幹家,一個對造車有著十足敬畏心和深刻商業考量的CEO。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造車——絕非一時頭腦發熱趕風口,而是“小米發展史上最重大的決定之一,是公司管理層反覆論證、慎重決策的結果”。

為了做出這個決定,小米從2021年1月15日開始,經過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以及兩次正式的董事會。

一方面,手機行業觸及天花板,進入成熟存量競爭階段,全球手機出貨量低迷也體現在小米身上。

自2016年到達頂峰後,全球手機行業由盛轉衰。據Canalys資料,2017-2020年,中國智慧手機出貨量分別下跌4%、14%、7%以及11%。CINNO Research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智慧手機銷量約為1。34億部,同比下降16。9%,創自2015年以來新低。(詳見雪豹財經社《智慧手機大退潮,它失落的權杖將被誰拾起?》)

2022年Q2,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26。1%至3910萬臺,平均銷售價同比下降3。2%至1081元,兩年來首次量價齊跌。這意味著,小米必須找到有力的第二增長曲線。

另一方面,將智慧汽車視為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是雷軍對智慧汽車終局的判斷,而新能源汽車市場也走出了與手機截然相反的增長曲線。隨著智慧汽車成為“當下最大的風口”,幾乎所有消費電子領域的巨頭都已紛紛下場佈局。

在雷軍看來,如果不做汽車,小米有可能淪為一個失去成長空間的“傳統公司”。

他也清楚地知道,位元斯拉晚了十多年、比造車新勢力晚了五六年,小米憑什麼還有機會入局造車。

雷軍認為,“軟體定義汽車”將是未來競爭的制高點,電動汽車的商業模式將是由硬體、軟體和服務組成的“鐵人三項”。在這樣的背景下,軟硬體一體化的經驗、對網際網路服務模式的理解、品類豐富的智慧生態、品牌積累、使用者基礎和充足的現金儲備,都將成為小米造車的優勢。

他甚至充分預料到了這條道路的艱難,以及小米將面臨何等殘酷的競爭。

按照消費電子行業的規律,當15~20年後行業進入成熟期,全球前五的品牌將手握80%以上的份額,只有最終進入全球前五,年出貨量1000萬輛以上才有意義。小米有沒有機會贏得5張“終極船票”中的一張?這無疑是讓雷軍深感痛苦的靈魂拷問。

他沒有時間和餘地考慮太多。汽車行業的複雜度之高、投入之大、週期之長、容錯率之低,不容小覷。作為剛剛上路的新人和遲到數年的後來者,雷軍用如履薄冰四個字形容小米當下的處境。

“杜絕一切盲目樂觀與傲慢,保持警醒、謙遜,甚至保持對生存的恐懼。”藏在文字背後的雷軍異常低調,與舞臺上的雷軍幾乎判若兩人。

比想象中更艱難

雷軍對市場格局的預判並非危言聳聽。造車路上的荊棘坎坷,可能比他設想的更多、更難。

宣稱要10年投入100億美元用於造車的雷軍,曾多次強調小米不差錢。他在書中寫道,小米有超1000億元現金儲備,可以心無旁騖地大膽投入。

但用任澤平的話說,在新能源汽車這個領域燒錢,幾十億連入場券都拿不到,幾百億才剛剛拿到入場資格,還生死未卜。從財報中不難看出,小米的賺錢能力已在持續走低,造車對其財務狀況無異於雪上加霜。

據2022年Q2財報,小米當季營收同比下滑20。1%至701。71億元,經調整淨利潤20。81億元,同比下降67。1%,創近3年來的新低。

收入和利潤雙雙大幅下降,原因在於小米的現金牛手機業務疲軟,而對汽車業務的投入還在進一步侵蝕利潤。Q2,小米在研發人員環比減少超300人的情況下,研發費用同比增長22。8%至37。6億元,其中造車研發投入6。11億元,佔比超過16%。

小米選擇的造車突破口自動駕駛是出了名的“吞金獸”,也是公認最難啃的硬骨頭,這意味著小米研發的高投入還會持續增加。雷軍預計,2022年小米研發投入將達到170億元,相當於同比增長29%,下半年研發投入增速會繼續加快。

更何況,對於剛剛上路的新兵小米而言,市場競爭可能比想象中更加激烈。

雷軍為小米汽車規劃的第一步,是以保守的態度,做一款“能與當下同級所有產品比拼的好車”,但這並不容易。

他曾就小米汽車的定價發起過投票,最終區間落在10萬~30萬元,而這一價格區間的市場,本就是車企的必爭之地。在國內新能源汽車賽道的主要玩家中,除了小鵬和比亞迪,理想和蔚來也正準備下探到這一區間。

雷軍還曾頗為樂觀地預計,數千萬的米粉中即使有1%願意買單,也能給小米帶來夢幻般的開局。但這種動輒十幾萬甚至上百萬元的“電子消費產品”,與千元級別的手機不可同日而語。

取中間值,假設小米第一款汽車售價20萬元,這一數字已是小米手機平均售價的近200倍,即使要吸引1%的米粉買單也並不容易。此外,汽車的更換頻率遠低於手機。據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在2018年釋出的報告,中國43%的車主平均3年會換車,5年內換車比例為60%。 另一家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資料則顯示,中國市場手機更換頻率為28個月。

即使有千萬級使用者的1%——10萬用戶用真金白銀支援,小米汽車也只是剛跨過生死大關,難言夢幻。目前,頭部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各自的累計銷量均已突破20萬輛大關,但仍被困在虧損泥淖中。

張揚與內斂,善於營銷和沉穩低調,“吹牛”和務實……臺前幕後,兩個迥異的雷軍同時掌握方向盤,小米汽車將駛向何方?

可以確定的是,強敵環伺,前路艱險,慢人一步的小米汽車要想獲得夢幻般的開局,更重要的仍然是自身的成色。

兩個雷軍,一條險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