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車企“搶灘”固態電池2025或成拐點

目前,中國已在電動汽車領域處於領先,這是毫無爭議的事實。我們不能再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美國總統拜登不久前在參觀福特工廠時表示,美國政府將採取措施,在電動化方面趕超中國。

或是受到總統的激勵,福特在日前公佈了其新能源發展戰略。其中頗為引人關注的是福特將重點聚焦於固態電池領域,力求在2030年前正式投入使用。

車企“搶灘”固態電池2025或成拐點

車企紛押注 固態電池看漲

從落後到趕超,福特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美國固態電池製造商Solid Power。

有訊息稱,Solid Power已經具備了固態電池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並計劃於2022年開始試點生產用於電動車的固態電池,並使用現有的鋰離子電池生產線以減低整體成本。

而作為除福特外,另一家持有Solid Power股份的車企巨頭,寶馬也在近日表示,擴大與美國固態電池製造商Solid Power的現有聯合開發協議,投資1。3億美元用於固態電池技術研發。並且,從2022年開始,寶馬計劃將Solid Power研發的100 安時固態電芯用於固態電池車規級標準的測試及其和整車的整合。

車企“搶灘”固態電池2025或成拐點

事實上,一直不看好燃料電池的大眾汽車也已盯上了固態電池專案。早些時,大眾汽車收購了美國固態電池初創公司QuantumScape超過1億美元的股份,隨後又追加了2億美元的投資,總投資額超過3億美元。

放眼國內,不少車企也已開始了固態電池的佈局。其中,蔚來汽車更是在年初舉辦的NIO Day上補了補首款搭載固態電池包的旗艦轎車ET7。而就在5月13日,ET7的首臺生產線驗證樣車已正式下線。

密度大、重量輕,效能優勢明顯

可以肯定的是,固態電池的效能和前景已得到了汽車行業的廣泛共識。之所以能夠得到車企的紛紛青睞,在於其一舉突破了液態電池的密度瓶頸。

資料顯示,對比液態電池,固態電池能夠將電解質替換為固體形態,極大地降低了熱失控的風險。

另外,相較於液態鋰電池4,2V的化學視窗,固態電池可達5V以上,且允許匹配高能正極和金屬鋰負極,大幅提升理論能量密度。

車企“搶灘”固態電池2025或成拐點

再者,固態電池可簡化封裝,且省去了冷卻管,在有限空間進一步縮減電池重量,體積能量密度較液態鋰電池(石墨負極)提升70% 以上。

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同密度重量輕,一系列的優勢讓車企們看到了電氣化發展的新路徑。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應的,固態電池也有著自己的“頑疾”。

一方面,由於物理和化學特性所致,固態電池的快充效能不如液態電池;另一方面,在迴圈過程中,固態電池的物理接觸會變差,使用壽命也短於液態電池。

不過,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改善,車企們相信,這些“頑疾”終有辦法得到解決。

供應難、成本高 量產仍在路上

儘管車企紛紛跟進,但據專業人士分析,固態電池合理的量產時間大約要在10年以後,而真正成規模的應用時間則更長。

無獨有偶,5月26日,寧德時代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已經可以做出固態電池樣品,但是距離實現固態電池商業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車企“搶灘”固態電池2025或成拐點

是的,現實是骨感的。據悉,由於固態電池企業的產品多數正處於試驗階段,因此在材料供應上面並不能實現“放量”,只有當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後,供給關係才會達到平衡。此外,上游企業多數也處於配套研發階段。故而批次裝配,現階段並不現實。

當然,即便量產,固態電池配套也需要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價格。

有資料顯示,當前,液態鋰電池的成本大概在200~300美元/千瓦時,如果僅僅製造應用於手機等電子裝置所需的固態電池,其成本將上升至1。5萬美元,而為汽車配備的固態電池,成本足以令人咋舌,大概在9000萬美元左右。

目前,固態電池生產企業普遍達成共識的量產時間表在2025年,這個節點之前妄談量產是很不現實的。

車企“搶灘”固態電池2025或成拐點

科技的發展需要時間的寬容度。縱觀近10年來電動汽車的發展,續航從180公里到300公里,而後買入500公里和700,隨著電池技術的不斷突破,和電動汽車設計的不斷最佳化,“里程焦慮”已不再被普標提及。相信在跨過2025年節點後 ,電動車1000公里續航,將不再成為企業宣傳的噱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