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真相來了|為什麼我們會陷入“決策癱瘓”

轉型研習社出品

主理人“轉型剛剛好”/楊繼剛

什麼是

決策癱瘓

面對某個問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項,每一個選項都有利有弊,在“到底該選哪一個”的問題上,思前想後、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最終的決策,或者久拖不決,這就是決策癱瘓。

真相來了|為什麼我們會陷入“決策癱瘓”

對個人和家庭而言,買房、選股票、孩子教育、去哪家公司上班、要不要跳槽、週末去哪裡、今晚吃什麼等等,無論是大小決策,都會面臨決策癱瘓的情況。小決策,成本不高,風險有限,往往影響不大,可一旦涉及到事關個人和家庭的重大決策,選擇的成本和風險更高,因此,在做出重大決策面前,權衡利弊是應該的,謹慎為之也沒有問題。只不過,

如果久拖不決陷入到決策癱瘓,或者總逃避現實不做決策,這往往會引發另外的問題——錯失良機,或者“過了這村沒這店”,後悔莫及

對公司而言,決策癱瘓問題更是屢見不鮮。比如,公司要做區域擴張,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到底該選哪個區域?如果選A區域 ,市場潛力不錯,但缺乏客戶積累,屬於完全的從0到1,公司也沒有這類區域的運營經驗,短期看會有啟動失敗的風險;如果選B區域,公司有一定的客戶積累,也有這類市場的人才儲備,但總體市場容量不如A區域,折騰了半天如果增量有限,對公司的區域擴張戰略價值不大。這種情況下,哪一個選項都會面臨風險,無法做到十全十美,作為管理者,你該選哪一個?再比如,同一個崗位,有兩個候選人才,他們過往的績效都不錯,一個綜合能力強,參與的專案多,經驗比較豐富,但專業層面的表現並不突出;另一個專業能力強,參與的專案並不多,但每一個專案的專業表現都是公認的最佳,綜合能力層面有待提升。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最終會選哪一個?

真相來了|為什麼我們會陷入“決策癱瘓”

決策癱瘓問題不勝列舉。其實,

不做決策或者久拖不決,本身就是一種決策。

甚至,有的時候,正是因為久拖不決,而讓自己規避了潛在風險。但,對公司而言,大多數情況下,逃避決策不是一種好辦法。

這不僅僅是決策本身的問題,還涉及到公司的戰略落地以及組織發展問題。如果總是久拖不決,還會影響團隊的信心和士氣,對公司長遠發展不利

。那麼,管理者為什麼會陷入到決策癱瘓?有三個原因:

陷入到“決策癱瘓“的原因一

追求完美,想要得太多

還記得我們之前的那篇《為什麼領導者都喜歡“既要又要》嗎?既要、又要、還要、也要,你聽聽,這是不是面面俱到?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告訴我們,每個理性人都想追求資源最大化利用,這在出發點上沒問題。但如果面臨一個兩難選擇,管理者追求完美無缺的決策,顯然是做不到的。

選擇本身,就意味著需要接受缺陷,接受不完美,那種試圖只想拿到最高收益,不想承擔一丁點風險的做法,不是貪婪是什麼

真相來了|為什麼我們會陷入“決策癱瘓”

一方面什麼都想要,另一方面現實又做不到,怎麼辦?決策癱瘓。各種思前想後,各種決策模型,各種資料分析,什麼決策矩陣、頭腦風暴、篩選模型、優先順序排序等等,能用的都給它用上。可忙活到最後,反而是越發難以做出決策,為什麼?因為發現的前提條件越來越多,未知風險越來越多,能帶來的收益越來越多,天平的兩端都在加碼,決策的難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事實上,

這種純粹想依賴工具和方法做出決策的理性人,更容易陷入到決策癱瘓

,再加上完美主義情結使然,決策難度提高了,就更不知道該怎麼做了。事實上,決策不僅關乎理性,還關乎勇敢。理性思考後的當斷則斷,真的不容易做到。

陷入到“決策癱瘓“的原因二

沒有原則,太缺乏主見

為什麼決策難?是因為沒有原則和標準——兩難情況下,憑什麼做出取捨。其實,完全停留在收益和風險層面的算計,看似科學合理,但卻忽略了一個前提:

不同的收益和風險,權重不一樣

真相來了|為什麼我們會陷入“決策癱瘓”

比如,在用人這件事上,有的企業會用勝任力模型來選人,要看候選人的工作經驗如何,專業相關性如何,過往的績效如何等等,但如果你是選一個成熟崗位的員工,過往績效表現可能佔的權重更高,這一項的得分要遠勝於其他項;如果你是選一個創新崗位的員工,過往的績效表現可能佔的權重並不高,反而創新行為表現佔的權重更高。

再比如,公司要擴張,到底是選擇用老產品開發新客戶,還是用新產品滿足老客戶,還是用新產品開發新客戶?其實,任何一個選項都無所謂對錯,這個時候,就要看哪一個選項能給公司擴張帶來的收益相對高、風險相對低。如果公司的研發能力強,差異化水平高,在行業內遙遙領先,那麼不斷開發新產品,不僅可以提高老客戶黏性,還可以抬高行業競爭門檻,提升本企業的競爭優勢;如果公司研發能力並不強,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市場開發能力強,那麼用成熟的老產品開發新客戶,既能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又能提高公司擴張的速度和效率,當然要優先考慮老產品與新客戶了。

除了權重問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原則和價值觀

。一個原則和價值觀清晰的人,決策往往乾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原因很簡單:符合原則與價值觀,困難再大也要選;不符合原則與價值觀,收益再高也不選。這種原則和價值觀,就不僅僅是經濟收益一個維度了,而是回到了為人處事的根本,回到了一家公司的使命和宗旨。比如,有的公司,對那些可能賺大錢的業務選擇放棄,不是不想賺錢,而是違反了公司的價值觀;有的人選擇工作,不是單純看薪資待遇多高,而是看是否會影響家庭生活,這也是他的原則與價值觀。總之,

原則和價值觀清晰的人,糾結就少一些,決策更果斷一些,在關鍵時刻,總會勇敢抉擇

陷入到“決策癱瘓“的原因三

鴕鳥心態,不願擔責任

既然是兩難選擇,暫時不做選擇,就可以不讓自己這麼難了。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鴕鳥心態,用逃避的方式解決問題。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期待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以讓自己的 決策更容易,常聽到的那句話是“等等,再等等,萬一出現什麼情況呢”。事實上,

等待確實會迎來新的變化,但新的變化,未必是對當下的決策有利,反而可能會讓決策更難

。這種寄希望於外部變化,試圖讓老天爺替自己做決策的行為,一般都會讓我們付出代價——

和老天爺交易,哪有不付出成本的

真相來了|為什麼我們會陷入“決策癱瘓”

決策的本質,是承擔選擇的責任

。這個選擇,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但需要為此承擔責任。從這個角度而言,那些陷入決策癱瘓或者久拖不決的人,是在用逃避責任的方式來應對決策與化解風險。還有一種情況,很多人對決策的理解是“一錘子買賣”,認為只要做出決策 ,就覆水難收了。但,除了那些關鍵時刻的決策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我們做出的決策,可以隨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做微調,是多次調整決策,而不是一次決策後只能等待

,錯了再改,承擔風險,付出代價,交了學費,下一次不再犯類似的決策錯誤,這才會有真正的能力提升,

決策的背後,也是一種自我修煉

至少,別再讓自己陷入到決策癱瘓

(全文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