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突聞敲梆聲,夢迴兒童時

雨夜值班,一個人獨自坐在三樓辦公室,無事犯困,眯眼時,突聽窗外傳來一種聲音:梆、梆、梆。這種木棒敲打竹筒的聲音,單調、空洞而又幹脆,彷彿有一種魔力,一下子擊碎了睏意,讓思維活躍了起來,穿過時光的隧道。

突聞敲梆聲,夢迴兒童時

這種聲音叫“敲梆聲”,它最初的記憶來自年少時的老家鄉村。記得那時,每當過年前後,村裡總是組織一些人,輪流每夜循道繞巷地敲梆,一邊敲一邊喊著“柴倉淺,水缸滿,小心火燭”,有時也會喊“關緊門窗,防賊防盜”等。那時候的鄉村,基本狀況是:沒有電沒有自來水,住著鱗次櫛比的木房子,道小巷窄;點著煤油燈照明,燒著柴禾做飯,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盛水的大陶缸——水缸。如果一不小心就容易著火,而且一燒就是一大片;那時沒有消防栓和滅火器,打火全憑各家水缸裡的水。如果一家著火,四鄰八舍都會大聲呼喊“著火了,著火了”,提著大大小小盛水的桶和盆前來撲火,根本沒有像現在冷漠觀火、拍視屏轉發,等待消防員來的現象。

突聞敲梆聲,夢迴兒童時

還有一種記憶源於小時候的美食——餛飩。記得同樣是夏季,午後的小巷由遠而近傳來敲梆聲,同時也跟來悠長的“賣餛飩囉,賣餛飩哦”的叫賣聲。只見一個人,挑著奇特的擔子,邁著穩健的步子,從巷角轉彎處緩緩過來。擔子的一頭是裝著一口冒著水蒸汽的小鍋,下面是一隻燒著溫火的小爐,最下面放著一些柴禾;擔子的另一頭,繫著一個有好多大小抽屜的櫃子,裡面有碗筷、有蔥花榨菜末、有油鹽味精罐,當然還有被擺放著整齊的餛飩。當有人叫買時,便放下擔子,麻利地先把爐火搞旺,再擺碗挑油撒蔥花榨菜,然後把餛飩劃到鍋裡。那餛飩如同不會游泳的溺水者,在沸水裡上下亂撲騰,最後全都浮上 水面,餛飩皮便呈現出薄而透明狀,能讓人清楚的看到裡面的新鮮豬肉餡。

突聞敲梆聲,夢迴兒童時

敲梆,最早是作於民間打更報時的手段之一,聲起於晚上七點,聲絕於早上五點。古人把一夜10小時分成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含2小時,稱之為“更”。人們常說的“三更半夜”,就是指夜裡23點到凌晨1點。敲梆的人也不是現代所叫的“村安全巡邏員”和所謂的“餛飩佬”,而是叫“更夫”。在那個沒有鐘錶提示的年代,人們全靠“更夫”的敲梆聲來推算夜間的時間早遲。

突聞敲梆聲,夢迴兒童時

其實,敲梆並非只是一種生活提示手段,還是一種生存作業手段。記得父親生前曾說過,在上世紀5、60年代,有一種捕魚作業叫“敲罟”,那是一種只對黃魚捕獲有效的作業。漁民們在船的兩舷綁上竹筒,在黃魚群上面,讓人拼命敲打,發出的梆聲帶動黃魚頭中的兩顆“耳石”產生共振,造成黃魚昏死上浮,然後一舉漁獲。這種作業很殘酷,會讓黃魚大面積死亡,很容易導致黃魚滅種,所以在上世紀70年代被國家叫停。這種作業也讓漁民捕獲的黃魚數量很多,以致使當時魚價與鹹菜價一樣便宜。在沿海地區,敲梆捕魚作業的船,人們稱之為“敲梆船”。

突聞敲梆聲,夢迴兒童時

隨著耳中的梆聲漸遠漸消,翩躚的思緒也回到眼前。為了弄懂“敲梆船”的作業原理,上網問“度娘”,卻發現內陸地區也有一種敲梆船。這種敲梆船不是用來捕魚作業,而是用來乞討度日。在上世紀的3、40年代,嘉興地區的桐鄉、崇德一帶成了麻風病的重災區;因當時醫療條件有限,而麻風病的傳染性很強,人們怕被傳染,又不願眼睜睜看著親人受折磨,百般無奈之下,只好把病人安置在小木船上,遠離村人家屬,讓他獨自沿河乞討,任其自生自滅。麻風病人為了生存,每到一個河埠頭,就在病痛的呻吟中敲響竹梆,引起善良人們的同情;在船上用一根長長的竹竿繫著一隻布袋,伸到岸上隔空接過善良人遞上的米和飯。

突聞敲梆聲,夢迴兒童時

看完這篇文章,才知道,兒時美好記憶中的敲梆聲,在某些地方某個時間段,也曾帶著悽慘和沉悶。

——20190620於南塘

圖片來之網路

作者 淡靜自然-天外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