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元宵之夜,最應景的食物莫過於湯圓了。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有張拓片,也最適合元宵之夜觀看。您瞧那倆點兒,是不是可以下鍋煮了?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倆字來自北齊《文殊般若經碑》,清乾嘉時期拓本,梁啟超飲冰室舊藏,現藏於國家圖書館。

我們印象中的北朝碑刻,大多如刀劈斧砍,稜角分明,氣勢雄強。此碑卻溫潤柔和,拓本白白胖胖,肥而不膩,自然流露著雍容富態。

此碑原在山東汶上縣城東20公里的水牛山上,據說在唐朝時,顏真卿曾來此地遊覽。顏真卿的書法是否得益於此碑雖無記載,但從字的豐腴程度來看,顏的審美與此碑特點是神似的。

晚清金石學家沈樹鏞藏有此碑拓片,他對這種風格迷戀得要命。曾有一段時間,他每天要看此碑三遍,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大豆小米味道最淡,但是一輩子吃不膩,只不過知道此味的人少之又少罷了。他以粗茶淡飯與此碑相比,意思是,這塊碑初看無特色,但是越嚼越有味道,甚至受益終生。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這書法,寫得真像湯圓!

元宵節讀這白白胖胖的經,別有一番滋味。

有種說法是,元宵賞燈的傳統來自於佛教:漢明帝引進佛教,知佛家有正月十五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習慣,於是將其推廣到民間。

當然,道家也說,元宵賞燈的習俗來自於他們。

不管怎麼樣,正月十五我們觀燈賞月鬧元宵,一樣都不能少。

唐伯虎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祝各位元宵快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