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關於做菜放不放味精的爭議,似乎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味精有害論也一直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如果池田菊苗泉下有知,不知道是該感到高興還是悲哀。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味精究竟對身體有沒有影響?這個問題總讓吃瓜群眾一頭霧水,其實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只要百度一下就能查詢相關科學資料,食用味精是否有害一目瞭然,但吃瓜群眾往往更相信的是小道訊息,包括我,也曾經擔心味精有害而從使用味精調味改成用雞精調味,不過現在又換回了味精。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宣傳為味精升級替代品的雞精開始走入了大眾的視線,雞精的名稱加上包裝上面大大的母雞圖案,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一種用雞製作成的調味品。想想燉的老母雞湯,加點鹽就鮮美無比,用它的提取物作調味品,可以說是真正全天然的材料-天然就意味著健康啊,而且雞精廣告不也在說-“某某雞精,吃了放心,”那相比起味精這種所謂的化學物質,我們該選擇誰,結果不言而喻。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就這樣,我家裡不再買味精,調味一律用雞精代替。後來由於經常看美食影片,發現一些美食博主在做菜調味的時候,常常都是說:“新增88粒雞精,再加88粒味精。”很不喜他們這種調侃的解說,畢竟很多搜尋美食影片看的人群都是不懂才來學習,這樣的調侃會誤導某些習慣用量化標準做西式甜點的美食愛好者,這不,百度上面還有人求助88粒鹽是多少克,容我捂臉思考一會。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迴歸正題,正是看他們做一個菜,又放味精,又加雞精的,不禁讓我動了好奇之心,味精和雞精不都是用來提鮮的嗎?為什麼同一個菜需要放兩種相似材料調味?莫非它們還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本著求證的精神,我花時間查詢了大量相關文獻和權威資料,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兩者根本就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要說區別就是雞精比味精添加了更多增鮮成分及澱粉、香精做材料,屬於複合調味料,而且讓我一直以為比味精放心的雞精,甚至還不如味精。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下面就把我查到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也就是穀氨酸的鈉鹽,在身體內參與蛋白質的正常代謝,

最早是從海藻裡面提取出來的,現在多數是用大米和玉米透過微生物發酵提取,就像我們常見的養樂多、酵素等,都是靠酶這種分子發酵而成。本來穀氨酸就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之一,在雞鴨魚肉,西紅柿蘑菇這些食材裡面都有它的存在,而且人體自身也會合成。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味精的生產有著極其嚴格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從2009年後國家還強制淘汰了質量不好控制的純度80%的味精,只保留了標準為99%純度的味精,所以我們對於使用味精的安全性大可放心。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那再來看一下雞精的組成成分,

不同廠家雞精標明的成分略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含有味精、鹽、白砂糖、雞肉粉、呈味核苷酸二鈉、色素、澱粉。

其中我最關注的雞肉含量在一篇評測裡面就有說明,實驗者購買了15種不同品牌雞精拿進實驗室檢測是否含有雞的DNA,竟然有半數雞精裡面沒檢測出含有雞的成分,也就是說半數雞精品牌生產的雞精裡面根本不含任何雞肉,雞骨頭或其它雞身上的提取物,所謂的鮮味也只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增加了香精成分。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再說一下生產標準,在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裡面查詢才發現,雞精竟然到目前為止沒有生產國標,只有一個釋出於2004年1月9日的商業行業標準(SB/T10371-2003),起草單位和乳製品一樣是行業知名企業,難怪某些小品牌敢堂而皇之的虛標成分。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我為什麼又換回味精做調味料了吧,味精不僅是天然提取物,價格也比雞精便宜很多(1000克的味精價格不到20元, 1000克雞精卻要40元左右),我為什麼放著更安全,更實惠的味精不用,而去用售價更高,成本更低廉的雞精。

我做菜為什麼從味精換到雞精又換回味精

蓮花味精2kg無鹽純味精特鮮提鮮增味替代雞精4斤大包裝2000g包郵

檢視

最後,無論我們習慣用雞精還是味精調味,使用的時候都應該掌握好量,畢竟再好的調味品,使用過量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而且對於一些本身就很鮮美菜餚,也不用再新增任何提鮮的調料,更別在同一道菜裡即加味精又加雞精,讓人貽笑大方。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簡單吃點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