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身處當代新世紀,雖不再為饑荒憂愁,但“珍惜”二字顯得更為可貴。史書中關於對災荒年代的形容是“易子而食,千里餓殍”,我們單從字面描述便能深切的感受到,餓殍遍野哀聲一片的場景,古代的饑荒得有多麼的可怕啊!但是也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們不去抓魚捕蝦,而用草皮樹根充飢?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家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答案,“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大意是如此:古代時期曾遭遇重饑荒,老百姓們無以為食,數千人命喪於此。訊息很快就傳到了皇宮中,晉惠帝聽了之後,大為不解,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從而貽笑千古。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與這個典故有同工異曲之意呢?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為何古代饑荒頻發

不光是古代饑荒頻發,就是近代也有捱餓受苦的日子,飢餓的感覺,成了那個饑荒年代老一輩人痛苦的回憶。為什麼明明我們辛勤勞作還是避免不了這種災難呢。首先是因為人類的生理限制。和其它動物相比,我們沒有利爪和快捷的速度捕捉獵物,沒有豐厚的皮毛和堅固的骨骼來保護自己,自古以來人類的生存環境都十分惡劣,要想獲得食物非常困難,所以,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其實一直都處在飢餓之中。其次是我們的生產技術一直都比較落後,這種技術不是隻指農業。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老話都說,農民是靠天吃飯的。說多了就顯得很無奈,但在古代確實是事實。雲往東,一場空;雲往北,只空黑;雲往南,水潭潭;雲往西,馬濺泥。大意是,抬頭觀雲象,要是雲往東走那就無雨,要是往北走,烏雲會讓遮蔽天空,但也不會下雨。雲要是往南飄的話就要注意了,這時天會下淅瀝瀝的小雨,雲往西移,那雨就更大了,會在很短的時間

浸入

地面,馬跑動起來就會帶起泥土。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可見古人也十分有智慧啊,但雖能預知天象有時卻也無能為力,就好比去年的鄭州大雨,以咱現在的科技,卡車救生艇應有盡有,全國進行支援。人可以救,地裡的莊稼能救麼?人民的財產能救麼?家裡的牲口能救麼?再加上古代朝廷腐敗,政治黑暗,史隸貪汙,盜賊又四處猖獗,讓老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無糧不穩,無工不富,古人的日子真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啊!

古人為什麼不撲魚捉蝦

說到開頭的疑問,既然古代人們飽受饑荒之苦,那為什麼不去捉魚捕蝦,放鷹逐犬。或許這種情景只是當代人的空想罷了。現在是綠水青山,魚翔淺底。那是因為現代講究綠化講究生態,講究迴圈,在古代哪有

這幅

盛世景象。首先捕魚是需要技術和工具的,一些普通人根本沒有捕魚的技術也沒有工具,他們想要找到一條魚是十分困難的,有可能魚沒捕到,反而把自己搭進去了。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而且古代的饑荒大多都是大旱或者大澇的天災,如果天下大旱,不僅莊稼地裡長不出莊稼,而且山河湖泊的水位也會隨之下降,河裡的魚蝦也隨之遭殃,,自然沒有魚蝦讓災民充飢。要是遇到大澇,捕魚充飢更是天方夜譚。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再一個

說到去打獵,遭遇饑荒的百姓已經餓得體無完膚,再出去打獵與野生動物博弈,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由於地理環境和物資缺乏,不僅植物還有野生動物也難以生存。如果隨隨便便就能找到一片原始森林,那古代百姓們貿然進去之後是獲得食物還是淪為盤中餐還真難說。那身處於災荒時代的百姓又是透過什麼果腹的呢?

饑荒中的百姓都吃過什麼果腹呢

吃飽穿暖方

能稱

人,長期飢寒交迫的人兇猛起來是洪水猛獸,是不能用現在的想象力來衡量的,那饑荒中的百姓都吃過什麼來抵抗那無能為力的飢餓感呢。從歷史讀物中瞭解到,如果不是天災導致的饑荒,百姓們儘可能的找到一些野草野菜充飢,但這種情況有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很多百姓們根本分辨不出哪些野草能吃,哪些野草是有劇毒的,一旦誤食,後果不堪設想。野草野菜被大家吃完之後,人們為了活下去開始將目光投射到體積更大的樹木上。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發生饑荒的時候其實有樹皮吃已經很不錯了,樹皮雖然難以下嚥,但是最起碼能夠果腹,對人體的傷害也是比較小的。古人在飢不擇食的時候,還會選擇抓一些昆蟲之類的用來果腹,比如蟋蟀和螞蚱有時還會抓一些青蛙,雖然可能不能達到吃飽的地步,起碼不會讓飢餓感來

那麼強烈!有時候饑荒嚴重的時候,別說魚蝦了,災民們連上面提到的東西都吃不上,他們發明了一種食物,叫做觀音土!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觀音土這個名字只是人們為了欺騙自己而美化的名字罷了,其實就是泥土,百姓們吃下這種泥土會暫時填飽肚子,但是這個泥其實是消化不了的,因此有很多災民因此喪命。還有現在聽起來難以置信的“易子而食”,捨不得對自己的孩子做那種殘忍的事,就透過交換來互食,現在聽到這些古代的悲慘生活,依然讓人瑟瑟發抖。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中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結語:

一個社會穩定的基石就是溫飽,衣食住行是一個國家穩定強盛的根基。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雖然現在已經做到了“可以食肉糜”。但我們還是要謹記歷史教誨,學會勤儉節約,拒絕浪費。“成由勤儉敗由奢”。只有勤以養德,儉以修身,百姓的生活才能富足,社會方能長久穩定!對此您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