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秋分養生寶典

秋分養生寶典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秋分到了,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當天日夜時間均等,而後夜愈長日愈短。全國大部分地方氣溫下降快速而明顯。涼風習習、碧空澄澈、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是秋分的標誌性景色。

一、秋分習俗

在秋分這天,不少地方流行著這樣一個習俗,那就是吃秋菜、喝秋湯。“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

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日“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二、秋分飲食

在飲食調養上,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

1、銀耳杏仁粥

滋陰潤肺、止咳平喘

準備粳米100克、水發銀耳30克、杏仁10克、冰糖適量(約為一人一天的量;糖尿病人食用,冰糖要少放或不放)。

把粳米淘洗乾淨;水發銀耳擇洗乾淨。鍋中放入粳米、銀耳和杏仁,加適量水煮沸,撇去浮沫,改小火煮30分鐘,放入冰糖,繼續煮5分鐘即成。

三、秋分養生

『三防』免傷身

1.防秋涼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開始天氣轉涼。夜越深,寒氣越重,也更易侵入體內,一定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防止寒氣入體,埋下健康隱患。秋分早晚溫差大,幅度甚至高於10℃以上,應注意及時新增衣物。

2.防秋乏

秋分來臨,更應該多運動,尤其是做伸展運動,加強血液迴圈,舒展身體、收斂心神,防止勞累疲乏。但早晚天冷,儘量選擇在室內運動。

3.防悲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萬物枯敗,一片昏黃,易使情緒受到消極影響,產生”’悲秋”情緒。可多穿豔麗色彩的衣服、多曬太陽,多補充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都有助於改善情緒。

『三果』益身心

1、柑橘:

柑橘性溫、味甘,有開胃理氣、止渴潤肺之功效。

2、蘋果性平、味甘,是健脾開胃的良品。粗纖維含量高的蘋果含有蘋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3、柿子:

柿子性寒,味甘、澀,鮮柿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僅次於柑橘,而高於梨和蘋果(有胃病者要少吃)。

『三穴』強肺氣

秋分養生寶典

1、揉迎香穴:

秋季鼻粘膜易敏感,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症狀。此時,按揉迎香穴可以通暢鼻竅,增強呼吸系統的抗病能力。

方法:用一點潤膚乳,拿手的大魚際摩擦迎香到上迎香之間的位置,要稍微快一點,但是力量不要太往裡壓,用不了一分鐘的時間,區域性就會有熱的感覺,鼻竅不通暢,或者發癢打噴嚏的情況就能緩解了。

每天做3-5分鐘,可以預防感冒,緩解鼻炎症狀,還可以提升脾胃之氣。

2、擦大椎穴:

它是人體諸陽匯聚的地方,處於陽中之陽位,所以它能夠幫助所有陽經的防禦功能振奮起來。

方法:可以用雙手掌心互擦,擦得很熱很熱的時候,捂在自己的大椎穴上。

3、點按中府穴:

中府穴在鎖骨下窩凹陷,再往下大概有一拇指寬的位置。

這個穴位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主治肺臟的病,對於有慢性病史的人,在沒誘發的時候,按揉此穴可提高肺的防禦力和抵抗力。

方法:點按。

秋分養生關鍵“外禦寒、內潤燥”

順應氣候變化,保持人體內的陰陽平衡,避讓秋天的肅殺之氣。

外防風寒

秋分過後寒氣漸重,晝夜溫差很大。

為免受風寒,早晚要適當增減衣物,更應適時加衣禦寒。

保護好以下三個部位,這個秋天不受寒。

1、頭不受寒

秋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氣溫驟降導致血管收縮,血管彈性降低。

血管外周阻力增加,進而血壓升高,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

寒冷的刺激可能增加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血栓的形成。

因此,有心腦血管病史的患者,在這個時節尤其要注意頭部保暖。

夜間睡覺應關好門窗,不要讓冷風吹到頭面部。

晨起先將掌心搓熱,再以掌心摩挲額頭與兩頰,有助於抵禦寒氣侵襲。

待徹底清醒後,用自來水洗臉,以便更好地適應外界的溫度變化。

2、腳不受寒

天氣逐漸變冷,風溼病、“老寒腿”又成了常見病。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

中醫認為,全身的臟腑經絡自足底相連。

寒襲經絡者手足冰冷、腿腳關節失靈,甚至會出現抽筋麻痺等現象。

因此,防治這些病症,必須要做到足部保暖。

尤其是老年人,秋天襪子要穿好,膝關節有問題的,還可以戴上一副護膝。

睡前用熱水泡腳,能達到暖身驅寒的功效,同時也有助於提升睡眠質量。

泡完腳後,將足心搓至發熱,對保養腎氣很有幫助。

3、腸不受寒

《黃帝內經》裡講:“肺與大腸相表裡。”

秋分著涼不僅會傷肺,還會進一步傷及胃腸,出現洩瀉勞倦等症狀。

腹部是最怕涼的,一旦受涼容易出現腹痛、腹瀉,陽虛的人表現尤其明顯。

而體型偏瘦的人,通常腸胃壁較薄,在氣溫變化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胃腸痙攣。

輕者導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則可能產生嘔吐和腹瀉等情況。

因此,腸胃保暖顯得尤為重要。

不要捨不得換下夏天單薄的衣物,更應少吃生冷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

尤其一早一晚,不要吃水果或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晚上睡覺時可換上薄被,注意蓋好肚臍,保護腸胃不受寒。

4、內潤秋燥

乾燥,是秋天的基調。

而秋分的“燥”,不同於剛立秋時的“溫燥”。

此時氣候偏涼,寒與燥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複合的邪氣,我們稱之為“涼燥”。

人體五臟中,肺對應秋,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

燥邪之氣極易在秋天侵犯人體,調養不當就會出現咽乾、鼻燥、面板皸裂等秋燥症狀。

在乾燥的秋季裡,從飲食、居處兩方面入手,讓身體“滋潤”起來。

a、飲食之潤

秋分養生寶典

秋分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主題。

需要“養陰液,潤肺燥”,讓身體“滋潤度秋”。

少食損傷陰精的辛辣食物,多食用滋補柔潤的食物。

蔬菜類:南瓜、蓮藕、蘿蔔;

水果類:荸薺、枇杷、烏梅;

五穀類:薏米、芝麻、核桃;

肉食類:豬肉、鴨肉、烏雞。

需注意,梨是秋季很好的水果,適當吃一些有潤燥的作用。

然而梨性偏寒,用於早秋“溫燥”較為適宜,但不適合對付“涼燥”。

立秋吃梨,宜搭配銀耳、百合等溫潤食材,煮熟後食用。

b、居處之潤

立秋以來,早晚溫差逐漸增大,空氣溼度卻不斷降低。

很多人都會感到口唇乾燥、舌幹少津,甚至面板乾燥開裂。

這是由於涼燥之邪,不僅從從口鼻而入,也從皮毛而入。

環境溼度過低是,喝多少水也不管用。

此時可以開加溼器,但要注意對加溼器定期清洗。

避免加溼器內滋生出細菌、黴菌,妨礙人體健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