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納豆購買清單來嘍!這五款都不錯

有一種發酵豆製品不僅口感柔軟,用筷子夾起來還會像吃秋葵那般拉絲,它就是納豆。它為何叫納豆,營養如何?又該如何挑選如何吃?這篇文章就詳細說說。

一、納豆這個名字由何而來?

納豆購買清單來嘍!這五款都不錯

▲圖:圖蟲創意

納豆這個詞源於日本,最早是寺廟廚房做給僧人吃的,而寺廟的廚房在日本被稱為「納所」,所以發酵的大豆就被稱為了「納豆」。 在中國民間納豆被叫做臭豆,它到底是起源於日本還是中國,至今仍無定論,但大多數人都認為納豆源於中國,是在唐朝由高僧鑑真赴日本傳教時傳入日本的。

二、納豆有何營養?

納豆購買清單來嘍!這五款都不錯

▲圖:圖蟲創意

納豆是大豆充分浸泡、蒸熟、放涼,再接種枯草芽孢桿菌發酵而來的,跟腐乳、豆豉、臭豆腐、豆瓣醬、醬油同屬於發酵豆製品。

1、納豆很補維生素B12嗎?

發酵豆製品和非發酵豆製品最大營養區別就是:發酵過程中由於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會合成少量的維生素B12,植物性食物中也就它們含有一些維生素B12,所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才

建議素食者飲食中發酵豆製品不能缺

那納豆含有多少維生素B12呢?

谷老師搜了美國和日本的食物成分表,其中納豆的維生素B12含量都是0,這可能是因為檢測技術的靈敏度低一些,所以沒測出來。

所以谷老師有搜了一些研究中的檢測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 2019年發表在《中國釀造》上的研究[1],檢測了市面上9款紅腐乳、9款白腐乳、9款臭豆腐、2款納豆的維生素B12含量,平均含量如下表。

納豆購買清單來嘍!這五款都不錯

由此可見,納豆的維生素B12含量在發酵豆製品中,完全沒優勢。 比如我們吃下面這麼一盒納豆(加調味汁和芥末調味後),大概可以攝入0。14微克維生素B12、200毫克鈉。

納豆購買清單來嘍!這五款都不錯

▲圖:某品牌納豆配料和營養成分

如果把同等量的鈉對應到腐乳,又能攝入多少維生素B12呢?

谷老師搜了市面上熱賣的4個品牌的紅腐乳,鈉含量大約在3500毫克/100克左右,透過計算可知,200毫克鈉對應的紅腐乳為5。7克,由此可以攝入的維生素B12是2。43微克,這個量是納豆的17倍之多。

由此可見,納豆可以作為素食者補充維生素B12的一個途徑,但是不能作為主要途徑,

對於素食者要補維生素B12,更建議用腐乳替代鹽調味來做菜

2、吃納豆有助於心血管健康?

納豆除了含有少量維生素B12,宣傳中提及最多的便是富含納豆激酶,據說它能夠防治防治,改善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高血壓。果真如此嗎?

確實有大量的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證實了這些功效,但是2018年發表在《Biomark Insights》上的研究顯示,涉及納豆激酶或納豆提取物已經發表的臨床研究不超過10項,而且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納豆激酶對人有這些功效。[2]

所以如果有血栓、血脂、血壓等問題,還是得整體上科學飲食、適量運動,遵照醫囑該吃藥吃藥,不能指望吃納豆起多大作用。

三、如何選購納豆?

納豆購買清單來嘍!這五款都不錯

▲圖:圖蟲創意

谷老師搜了某東和某寶最熱賣的5款納豆(除了點沁,其餘4個均為日本進口),它們的營養成分對比見下表。

納豆購買清單來嘍!這五款都不錯

能量最低的是點沁,這主要是因為它的納豆脂肪含量很低,低到100克納豆只有1。6克脂肪;其餘4款的脂肪含量差不多,碳水、蛋白的含量也差不多,所以能量也差不多。

另外5款納豆的鈉含量都差不多,再有納豆和調味汁、芥末是獨立包裝,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多放或少放調味料。 小結:除了點沁能量、脂肪較低外,其餘4款營養差不多,至於價格,我是按照今天的優惠價格標註的,其中價效比最高的是山大和燕京。

四、納豆如何搭配著吃?

納豆購買清單來嘍!這五款都不錯

▲圖:圖蟲創意

經典的吃法有

直接吃、拌米飯、拌秋葵吃,

我覺得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種涼拌食材,無論做中式涼拌菜還是做西式沙拉,其實都能放。

小結:

納豆作為豆製品,是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也能補充大豆異黃酮、大豆低聚糖等營養,又因為經過發酵,所以可以補充少量維生素B12,還有納豆激酶。喜歡吃就吃,別對它的營養抱太神奇的期待就好哦。

今日互動:你能接受納豆的苦味、臭味嗎?又喜歡怎麼吃呢?

參考文獻:

[1] 曲勤鳳, 徐瓊, 張娜娜,等。 微生物法測定發酵食品中維生素B12含量的研究[J]。 中國釀造, 2019, 38(6):4。

[2]Chen H, McGowan EM, Ren N, et al。 Nattokinas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iomark Insights。 2018;13:1177271918785130。 Published 2018 Jul 5。 doi:10。1177/1177271918785130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