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聽說最近老胃病又犯了?這幾招“護胃大法”怎麼能不知道!親測有效

交匯點訊 胃脹、胃痛、打嗝、燒心、消化不良……入冬以來,隨著氣溫越來越低,又到了很多胃腸功能不好的人群“傷不起”的時節。那麼,冬季如何養胃才有效?今天特邀江蘇省中醫院普內科主任、主任中醫師陸為民教大家幾招“護胃大法”。

為什麼冬天胃病易發作?

“最近,由於胃病到門診就診的患者比平時多了三成,其中一半以上是老胃病復發。”陸為民主任介紹說,相對於其他季節,冬季胃病更容易發作,且易復發,主要與氣候、情緒、飲食以及自身體質有很大的關係。

專家解釋,冬季氣溫下降,不及時新增衣物,容易受涼,低溫會刺激胃部毛細血管收縮,降低胃粘膜的血液供應,影響胃酸分泌,容易出現反酸、胃脹、胃痛等不適症狀。此外,寒風凜冽,萬物蕭條的環境容易引起人們悲傷憂慮的情緒,對胃部健康也十分不利。飲食原因也是導致胃病反覆的一大因素,隨著氣溫一再降低,人們的食慾也會隨之旺盛,暴飲暴食或是吃了生冷刺激的食物,也會使胃的負擔加重,功能紊亂,導致胃病的發生。此外體質偏寒的人群,加上有慢性胃病的病史,冬季胃病更容易復發。

治胃病中醫有妙招

1、內服中藥湯劑

中醫認為,寒邪犯胃,容易引起胃氣凝滯,出現疼痛、胃脹等不適症狀。冬季調養胃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服用中藥湯劑,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中藥主要有:脾胃虛寒的患者可用黃芪、白芍、桂枝、生薑、大棗、甘草等,如果是受寒所致的胃痛,可用蘇葉、香附、陳皮、高良薑、甘草等 。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辨證開方,選擇合適的中藥調理。此外,可以針對性地服用院內製劑,如理氣和胃口服液、仁術健胃顆粒、降膽通瘀顆粒、清幽養胃膠囊等。

2、巧用中醫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是中醫特色治療技術,應用歷史悠久,其療效肯定,副作用少,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中醫外治方法的機理跟內服的機理相同,也是因人而異,辨證施治的。對於胃病患者,在服用中藥的同時,可以配合接受腹部穴位貼敷、艾灸、熱熨等治療,可迅速有效緩解受寒所致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對脾胃虛寒的病人,冬天也適合長期使用。普內科目前正開展“冬三九”的穴位貼敷治療。

3、中藥泡茶飲

對於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導致的胃病患者,尤其是容易焦慮的女性,推薦使用國醫大師徐景藩治療肝胃氣痛的經驗方。取綠梅花3克、佛手花3克、代代花3克、白殘花3克、合歡花3克,加糖適量,放入容積約500毫升帶過濾網的杯子中,加沸水沖泡,溫服。上述劑量可沖泡1日,次日應更換新藥。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活血養顏的功效。

4、藥膳食療

中醫雲:“藥補不如食補”,故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據不同的體質、症狀進行辨證分型,選擇適合自己證型的食物進行食療,下面介紹兩個常用的食療方:

砂仁豬肚湯

豬肚150克,高良薑20克,砂仁5克,生薑20克,油鹽適量。將豬肚洗淨切塊備用。砂仁、洗淨,生薑切片,與豬肚一起放進燉盅。加清水適量,用文火隔水燉2個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驅寒、補益氣血。適用於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婦女或者是小孩,適當食用豬肚湯,對滋補脾胃有特別好的效果。

生薑紅棗粥

生薑5片,紅棗10枚,粳米100克,同煮為粥,早晚服用。

功效:溫中散寒。適用於寒邪犯胃的人群,表現為畏寒喜暖,喜熱飲,胃脘部得溫則舒而痛減,舌苔薄白。

打好“保胃戰”要“三防”

胃病“三分治,七分養”,除了治療,日常的精心養護不可或缺。打好冬季“保胃戰”,要做到“三防”。

1、防受寒

包括防止腹部受寒和飲食生冷。胃病患者要根據氣溫的升降適時增添衣服,加強保暖。夜晚睡眠時要蓋好被子,儘可能減少因腹部受涼而引起胃病復發或加重的機會。

2、防飲食不節

飲食以溫、軟、淡、素為宜,做到不吃過燙、過硬和過於刺激的食物,三餐規律,進食要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並戒菸酒。飲食時要細嚼慢嚥,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有利於消化和減少胃部的刺激。

3、防情緒不佳

中醫認為“思慮過度,脾氣鬱結,久則傷正,運化失常”,說明緊張、焦慮等會影響脾胃功能。所以我們要儘量減少生氣,也不要糾結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時刻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預防胃病的反覆。

交匯點記者 葉真

通訊員 孫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