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金匱要略》中四水有風,皮,正,石的區別

《金匱要略》中四水有風,皮,正,石的區別

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張仲景介紹了水氣病的形成和治療,水氣病是人體水邪在體內大量停留而造成的各臟腑出現相關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患者出現的身體部位水腫,包括眼瞼出現水腫,下肢出現水腫,或者是全身水腫,以及患者出現少汗,排尿明顯減少,甚至有的患者出現發熱,還有怕風,以及喘憋、呼吸困難等等一系列的相關症狀。臨床上對應的疾病見於心力衰竭、腎臟衰竭,甚至出現肺內感染等等,這些都是其臨床的症狀和表現。對於水氣病的治療,張仲景指出腰以上的水氣病透過發汗治療,腰以下的水氣病要透過利尿的方式進行調治。在此篇中,張仲景把水氣病分為四水,這四水分別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

《金匱要略》中四水有風,皮,正,石的區別

一,風水

是指人體受外界風邪侵襲,脈絡攣急,血瘀水停所致,以突發侷限性水腫為特徵的水腫類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血管神經性水腫。《金匱要略》說:“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這是風水的主症。風水,顧名思義其發病的原因與風邪有關,風具有善行而數變的特性,因此風水病,起病急驟,發展變化迅速。“其脈自浮”提示病在於表,風邪和水邪搏結於肌肉和關節之間,故“外證骨節疼痛”。所以說風水的病機是內有水氣,外感風邪,風邪阻滯肺衛,肺失宣降而病水。其臟腑辨證的病位在肺,此證水腫起於頭面,眼睛的周圍先腫,並迅速波及全身。對於風水的治療,若表虛有寒出,則用防己黃芪湯,若水腫挾熱,則宜發汗法,用越婢湯。

《金匱要略》中四水有風,皮,正,石的區別

二,皮水

水氣泛溢面板而見水腫的病症。《金匱要略》說:“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故),不渴”。皮水的脈象加浮,說明病仍屬表證,“胕腫”,也就是肌膚浮腫。比臟腑辨證在肺的風水,更深一層,是表中之裡。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故皮水的病位要責之於脾和肺。“不惡風”是與風水相鑑別,風水是惡風的,皮水與風邪無關,“不渴”說明沒有鬱熱,故皮水的病機是外感溼邪與水邪的相互搏結,但皮水以下肢腫甚為特點,或者下肢先腫,然後波及其它部位。《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說:“腎虛則水妄行,流溢於面板,故令身體面目悉腫,按之沒指而無汗也。腹如故而不滿,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惡風是也。脈浮者,名曰皮水也”。治宜通陽、健脾、利水,用防己茯苓湯、蒲灰散等方。

《金匱要略》中四水有風,皮,正,石的區別

三,正水

正水是因脾腎陽虛,水氣停蓄,而見水腫、腹滿而喘的證候。《金匱要略》說:“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水氣的代謝和肺,脾,三焦,腎,膀胱都有關係,在脈象上“其脈沉遲”,沉脈主裡,主水,遲脈主寒,提示了正水的病機是腎陽衰弱,水氣停聚,氣不化水,而成為水腫。氣不化水,寒水上射於肺,導致肺失宣降,氣逆而喘。故正水的病位主要在腎,但與其它臟腑器官也有關係。對於正水的治療宜溫經而發汗,用麻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中四水有風,皮,正,石的區別

四,石水

石水是指因皮水等遷延日久,正氣漸虛所致,以反覆發作的浮腫。《金匱要略》說:“其脈自沉,腹滿而不喘”。《醫門法律·脹病論》:“凡有癥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甕,是名單腹脹,不似水氣散於面板面目四肢也。仲景所謂石水者,正指此也”。《醫門法律·水腫論》說:“以其水積胞中,堅滿如石,不上大腹,適在厥陰所部,即少腹疝瘕之類也”。被叫作石水,顧名思義來表示水腫居於少腹以後,非常板硬,如石頭一樣,因此在病位上,是居於下焦的,就涉及到了肝腎,其病機為陰寒的水液結於結於下焦,影響到肝腎,對肺的影響不太嚴重,沒有搏結於上,故不喘,但病勢較重,在治療上宜用逐水法,如十棗湯之類等。

《金匱要略》中四水有風,皮,正,石的區別

總之,水氣病與風,水,溼,熱邪有關,涉及到肺,脾,腎,三焦,膀胱等,脾運失司,腎的氣化失職,氣化失調,導致津液運化不利,水蓄停積,氾濫於人體各部,從而導致水腫。“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