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疾病不是健康的敵人,是對手

疾病不是健康的敵人,是對手

作者丨 黃開斌

人體不健康了就是生病了,不正、不常就是病態,換句話說,疾病是不健康的表現。所以,

疾病不是健康的敵人,而是健康出現問題時的報警

。當然這些警報資訊或表現是機體反應出的一種不適或痛苦的感覺,有時則有表現出各種不正常的症狀,有時也可能是形體結構上的異常。但無論怎麼樣,它主要就是我們的健康機制或自我能力出現故障的一些表現而已。因而,不能一概而論地都被當作“敵人”,更不能統統地消滅乾淨。

一、生病是正常的生理或保護性反應

1、生病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生病時人體表現出來的大部分疾病症狀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的反應,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應激狀態。這是機體防禦疾病的重要一環,比如,發熱可以增加免疫細胞的活性,腹瀉可以排除病原體等。症狀給人帶來痛苦感覺的同時,會降低人體活動能力,強制區域性或全身休息,以使人體把主要能量集中到對付疾病方面。所以應該把疾病症狀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去看待,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

換句話說,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應激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平心靜氣的應對疾病,不要有怨恨嗔恚之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2、病症是人體的保護反應

當疾病發生後,經過代償和適應仍然不能糾正平衡,人體便開始相應產生一系列疾病症狀。症狀是患病時病人主觀感受到的異常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通常驚人痛苦。但大多是人體自身的保護性反應。

如:症狀的確是機體防禦疾病的重要一環,症狀給人帶來的痛苦感覺提供疾病訊號,疾病訊號會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幫助抵禦疾病,比如自我對傷口的簡單處理、脫離傷害環境、求醫等。下面是幾種常見的症狀簡歷。

1

疼痛

提供病變部位訊號。人體大多數疼痛往往直接反應病變的部位,如體表面創傷、頭部疾病等等;體內的疾病一般也表現為相應部位的疼痛,但在疾病早期有些可以表現為“牽涉痛”——心臟疾病左肩痛;闌尾炎早期上腹痛或臍周痛;膽道疾病右肩痛;急性胰腺炎左側腰背部痛;尿路結石下腹部和會陰部痛。

阻礙機體區域性或全身運動,以強制病變部位或全身休息,促進疾病康復。比如,腰扭傷的疼痛可以使你不敢隨意運動腰部,以休息受傷的腰背肌肉、筋膜、韌帶,假如用止痛藥後,區域性毫無反應,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繼續損傷受傷的組織。

疼痛的一些化學物質可以吸引免疫物質流向病變部位,促進炎症消除和創傷修復。

2

發燒

人體溫度每增加1℃,抵抗力可以增加約一倍。在一定程度內,發熱可以增加人體免疫能力,是人體防禦疾病的一種方式。

部分專家認為,通常,小兒體溫在38。5℃以下,成人在38℃以下一般不用退燒藥。但如果體溫過高或持續時間過長,對機體組織將造成重大傷害,必須降低體溫。物理方法降低體溫簡單易行,像通風、減少衣物、涼服、酒精外擦等。

民間中醫對一些病症透過發汗的方法治療是有科學道理的。感冒透過蓋厚被子、喝開水等方法使體溫升高至出汗的程度,對殺傷感冒病毒應該有其中重要作用。但假如高熱已經對人體本身造成傷害,我們還要緊閉門窗、蓋厚厚的被子、穿厚厚的衣服,那就十分有害了。

3

咳嗽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反射作用,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和從外界吸入的異物,可借咳嗽反射而排出體外。所以,一般痰多的咳嗽我們儘量不用鎮咳藥,但刺激引起的乾咳影響休息和睡眠,則失去其保護性意義。

4

嘔吐

嘔吐可將有害物質從胃裡排除,從而起保護作用,但持久而劇烈的嘔吐可引起水分丟失,電解質紊亂,鹼中毒和營養障礙。

5

腹瀉

腹瀉可以因為食物中毒、感染、非特異性炎症、藥物及化學毒物飲食不當、消化不良,以及肝膽胰腺疾病等諸多因素引起。腹瀉對人體的保護作用在於,可以排除各種致病微生物,毒素或刺激性物質,因此臨床治療腹瀉常常以抗菌、去因為主,直接單一止瀉十分少用。

但嚴重腹瀉可以導致水及營養物質不能充分吸收或電解質平衡紊亂,在控制病因的前提下,給予適量的直接止瀉藥效果會更好。一定程度的症狀是人體保護自身的重要手段,對那些並不十分痛苦的症狀,我們有理由忍耐。但較重的症狀直接對身體產生傷害,則應該設法消除。

症狀輕重不僅和疾病程度有關,與機體的耐受力也不無關聯,既然症狀是一種感覺,患者自身的感覺最為重要,判斷症狀輕重及是否需要處理的標準,絕不能按照其他人的主觀臆斷。看起來很輕的疾病,部分病人可有較重的反應,這時候,一味強調忍耐甚至對病人進行指責是不恰當的。

3.炎症反應是起防禦作用

炎症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發炎”,其定義是“具有血管系統的活性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防禦反應”,這說明,炎症反應是那些單純細胞動物和其他無血管的多細胞動物所沒有的能力。炎症反應不同於免疫反應,後者主要在於識別異己、殺滅異己,而前者在於對一切損傷因子進行包圍、消滅,清除和吸收壞死組織、細胞,修復損傷。

發炎的過程主要為:損傷後區域性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人體內白細胞向區域性聚集並衝出血管。這些白細胞吞噬入細菌然後將其殺滅,發炎的表現往往區域性都有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全身可有發熱、白細胞增多、網狀內皮細胞增生、實質器官損害等。

炎症是制炎因子對機體的損害與機體抗損害反應的矛盾鬥爭過程。一般說來,炎症過程中的變質、代謝障礙、血液停滯、發炎的器官和其他器官的技能障礙等等,都屬於不利於機體的損害性反應;而充血,代謝增強,滲出和白細胞的吞噬、組織增生、發熱、外周血液中白細胞增多,抗體形成增加等,則屬於有利於機體的抗損害性反應。

炎症反應有利於清除消滅致病因子,稀釋毒素,吞噬搬運壞死組織以利於再生和修復,使致病因子侷限在區域性而不致蔓延全身。

由此可見,在大部分情況下,很多病症表現其實是人體自衛防禦功能的一種反應,如盲目用藥反而對身體不利。中醫認為“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這正是“邪為本”的病邪外因理論,反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好比咳嗽是由於外部邪氣在肺部防衛功能減弱或失調的情況下,乘虛從口鼻而入,引起氣機上逆而出現。透過咳嗽可將滯留在喉間的痰涎濁物排除。發熱是常見症狀,是人體正邪鬥爭中的一種適應性表現,輕度發熱可使機體新陳代謝加快,增加抗病能力,甚至一些腫瘤細胞也會難以生存。如發熱過高,就要先及時採取降溫措施。如果在發熱開始時就用退熱藥,不僅對身體不利,對疾病治療也沒有好處。

二、生病也是生活或修行的必然反應

從微觀世界來講,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東西。對於看得見的物質所承載的資訊,絕大多數人都能感受到的,比如我們吃的食物,用到的物品等等;但對於虛空中氣(能量)所承載的資訊,就只有極少數修煉人和清淨心到達一定程度的人,還有就是有緣的人(誠信)可以感受得到。其實,道家和佛家的修煉說白了就是從這兩方面來修的。道家偏重的是能量(氣)的修煉,佛家偏重的是資訊(心或神)的修行。

而有個現象就是修煉的人到了一定時候會生一場大病,為什麼呢?其實,明白了物質(形)、能量(氣)和資訊(神)之間轉化的道理,這個現象就很好解釋了。修煉的人修什麼?修的就是自己的元氣。而一般人是沒有這個本事的,一般人只能補充後天之氣,補充血氣。修煉的人不僅能補血氣,更能修補元氣。當他的血氣和元氣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他的氣化能力增強了,也就能分解那些平時分解不了的有毒細胞。

也就是說,一旦達到了這個“點”,體內的毒素就會被氣化分解,這個氣化分解的過程和結果,就是普通人所認為的“得了大病”。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個現象的本質,而把它真的當做大病來治,尤其是用了西醫西藥的方法去鎮壓,那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適得其反。所以,過去修行的人在閉關修煉的時候都要有人來保護,防止的就是被不懂的人所誤害。

其實辟穀也有類似道理在。辟穀的主要作用就是透過特殊的呼吸方法,吸收天地的能量,加上節省的用來分解食物的自身能量,集中精氣來分解體內的有毒細胞,也就是體內的“毒素”。所以當真正開始辟穀的時候,身體會漸漸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這就是毒素開始分解的一個現象。

實際上不僅修煉或修行辟穀的人如此,一般的常人,當他的氣血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也會出現“生病”的現象,而這個時候人們往往用西醫西藥來對待它,那麼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越治越壞,最後真的就病入膏肓了。

我們平常多半的生病現象,往往就是身體在分解有毒細胞的過程,也有人將其稱之為“修補”或“自愈”的過程。

所以,你要做一個有智慧,並要是自知健康和疾病的人,當你出現生病現象的時候,也就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準確判斷出自己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這樣你才不會被錯誤的治療所傷害。

最後,還有一個道理我們必須知道,就是一個人越是小心謹慎,越是怕受到汙染傷害,那他可能就會越容易受到傷害。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如果他有足夠大的心量(包容心),那麼一切的外事外物就很難傷害到他。

三、疾病不是健康的敵人,是朋友或對手

疾病從來就不是,今後也不會是健康的敵人或反義詞;健康的實質中並不包含疾病;現代科學也證明了,在理論上,人是可以避免生病的;而罹患疾病的人本身還擁有著健康或部分健康能力的,有健康就必然有健康問題;這是人類必須用健康能力及時面對,處理的;疾病,無非是在時刻提醒著人們,你擁有著多少或多麼強大的健康能力,只是對它缺少認知而已。

疾病是由我們機體的自身出現故障而來的。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它的產生或存在有它的理由。其實,疾病也是一種生命。它能發生、發展和猖獗,是因為身體內某些方面的健康能力或健康系統出了問題或正氣不足,致使疾病有了生長並強大起來的環境和條件。當疾病佔了上風時,繼而就表現出疾病的狀態來。所以,中醫理論認為是“正氣不足,邪之所湊”。“人吃五穀,孰能無病”,所以,機體生病其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必大驚小怪。

因此,

有了疾病並不那麼可怕,更不應該把它當作“敵人”而急於去征服和消滅它,其實它不過就是我們身體的內部矛盾問題,理應首先由我們自身內部來解決。即,在戰略上應藐視疾病,不要害怕它;在戰術上應當重視疾病,並努力地調動自身的健康能力去協調平衡它。只要我們重視保養機體正氣(健康機能),並積極地提高它、調動它,使之去戰勝和平衡疾病,一般情況下都是可以奏效的。

萬一我們自身的健康能力(正氣)不能恢復亦不能平抑或抗衡疾病,且疾病來勢太兇或不示弱,最後可以藉助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來對付它,那就相當於是使用武力或戰爭來征服它,這當然是不得以而為之的舉措。總之,對待疾病,我們不應該首先就動用藥物或手術這種武力式的鎮壓或征服行動,而應該依託我們自身的健康調節能力和智慧去調和、平衡它,這才是上上之策。

疾病只是一個假象,但生病時,我們的痛苦實實在在,我們不是看不見症狀,或者也不是不瞭解病人的痛苦,而是強調一點:疾病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之一。病是以某一種方式來提醒你,讓你知道你的生活方式或者思維模式出問題了。如果你因為受到這位朋友的啟發,轉身看到了自己的問題並改變它,這個病就作為客人走了,不會繼續留在身體裡。

另外,象感冒、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所有的病名都只是一個代號,就好比這個人叫張三,那個人叫李四。當然,我們很容易被代號困住,而忘記去看它背後的實相。實相是這些病症不是敵人,是善意的提醒或警示,它是健康的朋友或競爭對手。我們應該感謝疾病,接納,並善待疾病,而不是痛恨它。而且負面情緒會加重病情。

還有一種現象很有意思,就是有的人,因為從小身體不好,才去學習了太極拳,後來成為太極拳高手,身心的狀態都獲得提升。對於他來說,身體不好這件事反而成了他人生中的助力和善緣。

總之,疾病對於生命來說絕對不是壞事。我們的身體有痠痛,會失眠……都是不同的症狀,有著不同的原因。

只要我們去找到這個原因,比直接去消除這個症狀,要重要得多。

或者說,

疾病是由於不良的習慣和執著的心態造成的,是提醒我們需要身心改變的良友。所以,對待疾病一是改變了以前身體的不良習慣,二是學習參悟生命的意義和健康的本質,進而轉變自己不正常的心態。

脊柱健康學

瞭解更多脊柱知識

解析健康原理

百川健康

摘自《百川健康主張》一書,有刪改,作者:黃開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