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走得快,增壽命

走得快,增壽命

兩名婦女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快速步行。(視覺中國/圖)

民間流傳一種說法,人生“三快”的人會健康長壽。“三快”是指走路快、說話快、大便快。這三個快表明一個人運動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消化能力好,是身體健康的反映,也能體現為壽命較長。

不過這種說法也受到批評,被認為科學依據不充分,尤其是走路快與長壽的關係並不明確。發表於2022年4月20日《通訊生物學》的一項研究認為,走路快真的有可能延年益壽。

英國萊斯特大學國家健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405981名英國生物銀行志願者(都是中年人)的基因資料進行研究,證實步行速度和白細胞端粒長度(LTL)有相關關係,走路快者LTL長度縮減慢,走路慢者LTL長度縮減快。

端粒是細胞染色體頂端的一個帽子,也是生物學年齡的一個標記,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端粒越長,越長壽,反之壽命較短。因為,端粒含有非編碼DNA重複序列,可以避免染色體受損,其作用就像鞋帶末端的小扣阻止鞋帶解開一樣。每次細胞分裂時,端粒都會變短,直到短到細胞無法再分裂,才會走向生命終結。

此項研究對於走得快與走得慢的定義有兩種,一種是個人自我測速,另一種是佩帶測速儀的測試速度,兩者結合以判定走路的快慢。首先是,志願者在觸控式螢幕上自我報告步行速度,分為慢、穩定/平均和快(較快),慢速為每小時3英里(4。83千米)以下,穩定/平均速度為每小時3-4英里(4。83-6。44千米),快節奏為每小時4英里(6。44千米)以上。

此外,研究人員又在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間,使用加速度計對約10萬名參與者進行走路速度和運動量的評估。每天24小時在他們的手腕上佩戴Axivity AX3三軸加速度計,連續7天測量。加速度計測量是24小時內的平均加速度和24小時內的強度梯度(一天內身體活動強度分佈的量度)。結果自我評估走路速度與加速度計的測評大部分相當。

此後,再採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qPCR)測定法對參與者的白細胞端粒長度進行測量,並使用對數轉換和z標準化進行LTL數值確認。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如果長期快走,到中年時白細胞端粒長度顯示的生物學年齡比慢走者要年輕16歲。

此前,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同樣使用英國生物銀行的個人基因資料證實,每天只需快走10分鐘就能延長預期壽命,快走的人比慢走的人預期壽命長約14-20年。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2021年7月10日的《歐洲預防心臟病學》。

研究人員對47。5萬人的步行速度和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了長達7年的監測和研究,並透過分析資料模型來估算被觀察物件的預期壽命。在分析了參與者的BMI、走路速度、吸菸狀況、酒精使用等,並調整了風險因素之後發現,走路速度快慢與人體心肺功能適應密切相關,走路快的人心肺適應能力更強。

不管身體質量指數(BMI)如何,走路快的人,預計壽命也更長。具體為,女性:走路慢平均預期壽命為72。4歲,走路快平均預期壽命為86。7-87。8歲;男性:走路慢平均預期壽命為64。8歲,走路快平均壽命為85。2-86。8歲。

並且,與走路快的人相比,走路慢的人,其心血管死亡風險及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70%左右。研究還發現,體重過輕的人走路速度較慢,患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更高。即便是身體質量指數正常,或更瘦的人,如果出現走路較慢的情況,健康狀況可能也不太好。

為何走路快的人健康狀況較好和預期壽命較長?根據上述研究,可以獲得一些解釋。快走屬於中強度運動,符合有效運動的基本要求,因此,快走更有利於幫助燃燒脂肪,而且對於血液迴圈、心肺功能等的促進提高作用更加明顯,能降低肥胖症、三高等多種疾病的風險,因而有利健康,並增加壽命。

走路既需要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協調和配合,也需要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參與和協調。走路時,身體會自動調節步伐,讓步速與自身功能相適應。走路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身體系統的功能較為健全,走路較慢則說明身體各器官系統有一定損耗,難以支援快速運動的生理消耗。

對於走路快的定義,這項研究也指出,每分鐘100步以上才算是走路快,並且心率要達到最大值的60%以上,或者主觀感受到心率明顯加快,身體微微出汗,呼吸略微有點喘,但能流暢說話。

無論是萊斯特大學的這兩項研究還是其他研究,都還不能解釋一些天生走路慢的人健康和壽命情況如何。而且,影響人們走路快慢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年齡、疾病、鍛鍊等,人到中年或老年,由於各種生理機能自然下降,走路速度也會隨之下降,因此即便中年後刻意提高走路速度,也未必能延長壽命。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疾病的人,一味快走反而會加重病情。

因此,走路健身,還需要採用適合自身的姿勢、步態、頻率和步幅,才可能更有利於健康。

張田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