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玉兒:一生輔佐過兩位大清皇帝,究竟有沒有下嫁給小叔多爾袞?

網友們好,非常感謝朋友們開啟小編的文章,我將一如既往的給大家開誠佈公的分享一些知識和看法,如果說接下來的內容哪怕能對您產生一些小小的快樂,筆者將不勝榮幸!

大玉兒一般指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極,皇太極稱帝后受封為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其子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后並尊為皇太后,其孫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她與姑母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哲哲,丈夫皇太極的嫡妻)、姐姐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均為皇太極妃子。

大玉兒:一生輔佐過兩位大清皇帝,究竟有沒有下嫁給小叔多爾袞?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清初滿蒙聯姻,是一項既定國策,孝莊文皇后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皇太極在自己的後宮冊封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而大玉兒在皇太極時期並不是最受寵愛的妃子,為次西宮-永福宮莊妃,稱西側福晉,居第五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後,由於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在繁瑣的喪儀背後,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三十四歲,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擁有父親親將的兩黃旗和伯父代善鑲紅旗、堂叔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擁護和支援;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三十二歲,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爾林丹汗殘部,得元朝傳國璽歸獻皇太極,迫降朝鮮,用兵把握分寸,頗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極倚重和信賴,繼位的呼聲很高,擁護者有英親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正、鑲兩白旗將領。正、鑲兩黃旗將領盟誓,寧可死作一處,堅決要立皇子;而正、鑲兩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們跪勸多爾袞立即即位。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孝莊無疑是明白內亂會造成什麼危害的,一要使雙方的對立緩和,只有異中求同,一使雙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滿足——既要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爾袞的權力慾望不致落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扶立幼主;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誰來佔踞天子寶座?孝莊施展手腕。籠絡多爾袞,使多爾袞採納了她的方案,把她兒子福臨抱上了御座。

大玉兒:一生輔佐過兩位大清皇帝,究竟有沒有下嫁給小叔多爾袞?

那麼問題就來了,多爾袞對皇位早已垂涎,為什麼關鍵時刻主動放棄?這一切的背後一定有大玉兒的操縱。實際上,年幼的福臨繼位後,多爾袞的舉動是十分膽大和僭越的: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龍袍、對鏡自賞等等。孝莊在多爾袞的步步緊逼下,採取了隱忍、退讓委曲求全的態度。她的方法是,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順治元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御前跪拜。

順治皇帝英年早逝,死前留下遺囑,八歲的皇三子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為了避免攝政王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有意撇開皇室親王,安排了四位忠於皇室的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但發展到後期,鰲拜排除異己,一人掌握了極大的權利,已成為皇帝權威的一個威脅,但鰲拜羽翼已成,處置稍有不當,可能就會激成鉅變。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的孝莊對這些問題已有了相當經驗。她悄悄關照性急的孫子,要他隱忍一切,同時不露痕跡地佈置起來。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皇宮裡出現了一批少年,專門練布庫(滿語:摔跤),說是皇帝喜歡這種布庫戲。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誰也沒有多想什麼。就在大家對宮廷布庫戲習以為常的時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進宮晉見,在路兩旁耍著玩的小孩突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把他擒住了,等到鰲拜緩過神來,縱有過人膂力,都已無濟於事了。魔頭落網,黨羽流散,威脅皇權的鰲拜集團,就這樣未動一刀一槍,連根拔除了。皇帝奪回了權力。

大玉兒:一生輔佐過兩位大清皇帝,究竟有沒有下嫁給小叔多爾袞?

玄燁八歲即位,十歲時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所以祖孫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莊太后不但關心他的起居,而且對他的言語舉動,都立下規矩,嚴格要求,稍有逾越,則嚴厲批評,不稍寬縱與假貸。在她的教導下。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和才能,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鱉拜集團剷除後,孝莊太后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一不先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莊太后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就是這個女人,一生嘔心瀝血地輔佐成功兩個年幼的君王。而且康熙皇帝還開創了清朝首個康乾盛世,是一位優秀的君王。而關於她最大得秘密就是:太后下嫁攝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學界尚有爭議。

太后下嫁之說,最早引起史家關注的是明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張煌言此詞寫於順治七年,以當時人記當時事,似有所據,慈寧宮是孝莊皇太后的寢宮,詞中說慈寧宮中張燈結綵,喜氣盈盈地舉行婚禮,就是指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之事。主張太后下嫁說的還有其它一些論據:其一,多爾袞尊稱為“皇父攝政王”;其二,據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似乃暗指多爾袞迫使太后與之為婚;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是否因下嫁多爾袞而有難言之隱。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實》,針對太后下嫁說的各種根據,一一予以駁難。孟森認為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再者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稱姜太公為尚父,不足為據,至於所謂到“皇宮內院”,疑多爾袞另有亂宮之舉,不見得專指孝莊太后;再者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並不乏例項。閻崇年也認為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於“太后下嫁”的史證,此事純屬子虛烏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