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真的是朱元璋創造了元素週期表嗎?其實二者毫無關聯

最近一段時間,西方不斷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從貓到樹再到字母,恨不得把一切與俄羅斯有關的東西都禁掉,看的網友直呼:乾脆把元素週期表也給禁掉吧,畢竟元素週期表是俄國人門捷列夫首創的。

真的是朱元璋創造了元素週期表嗎?其實二者毫無關聯

看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些文章,裡面提到了元素週期表跟明太祖朱元璋的夢幻聯動,文章稱朱元璋規定後代名字中需用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由此出現了很多生僻字,晚清科學家徐壽在翻譯元素週期表時翻到了《明史》,得到靈感,就把這些字用到了元素的翻譯上。

從邏輯上講,這個說法要想成立的話,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朱元璋後代姓名裡的用字是新造的;

第二,元素週期表是徐壽翻譯的;

第三,徐壽在需要用字的時候選擇翻史書,而非字典。

實際上,這三個條件都無法滿足。

第一,新瓶裝舊酒

明太祖朱元璋堪稱是大家長式的皇帝,幾乎給子孫後代準備好了一切。在名字方面,朱元璋規定他孫輩以後的後人均為雙字名,第一字為朱元璋所定的輩名,第二字說是隨意選擇,但從現實來看,明顯是按照木、火、土、金、水作為這一字的偏旁來取的。

真的是朱元璋創造了元素週期表嗎?其實二者毫無關聯

《皇明祖訓·首章》: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以為雙名,編入玉牒。

這樣一來,朱家後人的名字裡,就有了有“金”為偏旁的鋰、鈹、鈉、鉀、鈦、釩、鉻、鐵、鈷、銅、鋅、鈮、鈀、鎘、錫、釙、鐳、鑭、鈰、銪,以及特殊的以“水”為偏旁,但卻是金屬的汞。

以上21個字,都是出現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一眼看去,就能發現這些字絕不全是新造的,銅、鐵、錫、汞之類,早在明朝之前就是常用字。剩下的字,其實也多在明朝之前的字典類典籍中出現過。

真的是朱元璋創造了元素週期表嗎?其實二者毫無關聯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金部》(6字):

鈹:大針也。一曰劍如刀裝者。從金皮聲。敷羈切。

鉻:剔也。古伯切。

鐵:黑金也。天結切。

銅:赤金也。從金同聲。徒紅切。

鈀:兵車也。一曰鐵也。《司馬法》:晨夜內鈀車。從金巴聲。伯加切。

錫:銀鉛之間也。從金易聲。先擊切。

南朝梁《玉篇·金部》(3字):

釩:峰犯切。

鈷:鈷?也。

鈰:寶名。

宋仁宗年間《集韻》(6字):

鈉:諾答切,音訥。

鉀:谷盍切,音合。

鋅:祖似切。音子。剛也。

鈮:乃禮切。

釙:匹角切。

汞:胡貢切,音哄。義同。

北宋《廣韻》(3字):

鎘:郎擊切。

鐳:魯回切。瓶也。壺也。

鑭:郎旰切。

遼國《龍龕手鑑》(1字):

鋰:良宜反。

餘下“鈦”和“銪”在明朝以前的字典沒有明顯出處,可能是因為老朱家人丁興旺,翻遍字典也難取名,硬生生造出來的。當然,也有可能老朱家的人取名就不翻字典,偏旁加個字就放名字裡了,只是字形跟之前收錄過的字一樣而已。

第二,獨木不成林

晚清時期,西學東漸,化學作為一個重要學科,更是翻譯傳播的重點之一,把一個學科系統化地翻譯過來,絕不是一人一時所能做到的。

真的是朱元璋創造了元素週期表嗎?其實二者毫無關聯

從開始翻譯化學名稱到形成一個比較公認的翻譯規則,前前後後長達半個多世紀,這之間參與者不在少數,每個人想法不同,各家翻譯標準也就不同,導致經常出現同一英文翻譯成不同中文、一箇中文指代不同英文的情況。

比如1855英國傳教士合信編著的《博物新編》中,分別將氧氣、氫氣、氮氣稱為養氣、輕氣和淡氣。而1868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所著的《格致入門?化學入門》卻將氫氣稱為淡氣,將氮氣稱為硝氣,與合信相矛盾。

這種矛盾使得本就緩慢的科學傳播變得更加困難,英國人傅蘭雅對此表示批評,並親自上陣,對翻譯方法進行了規定。

當時正值洋務運動時期,傅蘭雅供職於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翻譯館採取的是西譯中述的翻譯方法,即外國人口譯,中國人筆述。

真的是朱元璋創造了元素週期表嗎?其實二者毫無關聯

1871年著成的《化學鑑原》由傅蘭雅和徐壽合作,翻譯自1858年的一本英國教材,書中描述了化學元素(書中稱為原質)名稱翻譯的原則。

1、繼承中國古稱:原質之名,中華古昔已有者,仍之,如金銀銅鐵鉛錫汞硫燐(磷)炭(碳)是也。

2、保留前人佳作:昔人所譯而合宜者亦仍之,如養氣(氧氣)、淡氣(氮氣)、輕氣(氫氣)是也。

3、新元素取拉丁名的音譯字中的第一個字,第一個字不合適就用第二個。加上偏旁區分類別。

此外尚有數十品,皆為從古所未知,或雖有其物,而名仍闕如,而西書賅備無遺,譯其意義殊難簡括,全譯其音苦於繁冗。今取羅馬文之首音譯一華字,首音不合則用次音,並加偏旁,以別其類,而讀仍本音,後表所列即此類也。

舉個例子,鉬的拉丁文是Molybdenum,音譯為目力別迭能,取第一個字,加“金”得“鉬”。

真的是朱元璋創造了元素週期表嗎?其實二者毫無關聯

雖然確立了翻譯原則,但《化學鑑原》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其一沒有規範氣態元素,仍然使用兩個字的翻譯,不像今天加個“氣”;其二隻取音譯的第一個字,造成矽、鎴、錯、鏭、錫同音,後來前四個改成矽、鍶、鈰、銫,只保留了錫。

可惜的是,這種翻譯原則並沒有被清政府認可,直到1932年,鄭貞文等人在傅蘭雅和徐壽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細化,釋出《化學命名原則》,這才確立了中文化學命名體系。

第三,徐壽翻字典

跟開頭的說法恰恰相反,傅蘭雅和徐壽在翻譯《化學鑑原》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翻史書,而是去翻了《康熙字典》。

為了避免人們造成混淆,二人在翻譯之時特意找來字典作為參考,避開常用字的同時又選取那些生僻字,既不脫離原有漢字框架,又不會干擾理解。

結語

真的是朱元璋創造了元素週期表嗎?其實二者毫無關聯

元素週期表目前有118個元素,跟老朱家人名用字有關的約佔六分之一,晚清時期元素更少,比例會更高,但這完全不足以支撐所謂“多虧了朱元璋家譜才有元素週期表”的說法。

具體來看,一個是帝制時代大家長對後代要求的體現,一個是劇變時期知識分子為了國家富強進行的科學啟蒙,二者可以說是毫無關聯。

明朝諸王因為宗室身份被記載於史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國對家都幾乎毫無貢獻,留下的名字也只是靜靜地躺在故紙堆中。只有極少數人,因為名字含有的字與元素週期表的字外形相同,這才被好事者從歷史的角落挖出來。即便如此,被提及最多的還是他們的祖宗。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名字與元素週期表用字外形相同,是這些王爺的幸運,而非元素週期表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