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作者:二戰靚妞(未經允許,請勿複製全文搬運!)

我們現在早餐常吃的包子和饅頭,可是經歷過無盡的歷史滄桑演變而來的!那麼,它們在古代軍隊和民間伙食中的地位又如何?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包子的起源來自於諸葛亮南征?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已經有了一種古老的“麵餅”,也就是用小麥粉發酵後製作而成的一種食物。當時軍隊出征時,他們的口糧一般就是慄米、餅子之類的硬貨,保質期長又容易攜帶。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墩餅

而包子最早出現在軍隊中的記錄則是在諸葛亮南征時期,據宋代高承編撰的一部史書《事物紀原》中記載:“諸葛亮南征,取面畫人頭祭之”。而這裡所說的“人頭”並不是真的人頭,而是最早的包子雛形。

諸葛亮當年“七擒七縱”成功收服孟獲以後,率軍來到瀘水旁時,這時降臣孟獲對諸葛亮說道:“這幾年我們一直打仗,很多士兵都死在瀘水一帶,所以為了避免這些冤魂出來作怪,我們渡水時要進行祭供才能保平安。”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諸葛亮一聽也覺得有道理,畢竟多年的征戰也有很多蜀軍將士戰死。現在自己和將士們已經得勝回朝,而那些戰死的蜀軍將士卻只能拋屍他鄉,成為異鄉孤魂。一想到這裡,諸葛亮便決定好好祭奠一下。

於是,諸葛亮便問孟獲都需要準備什麼祭品?但孟獲的話卻讓諸葛亮驚出一身冷汗!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這樣才能保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大豐收。”

諸葛亮心裡一沉:你這不是瞎扯嗎?既然是因為害怕冤魂作祟才祭供,那麼如果再殺49個人取49顆人頭的話,豈不是又平白無故增加了49個冤魂?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但諸葛亮在孟獲面前並沒有發作,畢竟人家剛剛歸降,多少還得給對方一點面子。於是,諸葛亮便把牛羊肉斬成肉醬後拌成肉餡,隨後在外面包上一層面粉,做成人頭模樣來替代真的人頭。

諸葛亮把這種假人頭稱作“蠻首”,把它們放在瀘水邊上祭祀以後,最終大軍全體順利渡過了河。而這種祭品“蠻首”祭祀完之後,給了一些飢腸轆轆的蜀軍將士們食用,大家吃過之後發覺這種祭品十分美味。

人們從中得到啟示:此後便用同樣的方法來製作食品。由於它是用麵粉做的,後來“蠻首”在民間便被叫成了“饅首”。由於“首”和“頭”同義,再後來人們就直接把“饅首”叫作“饅頭”了。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不過當時的饅頭和現在我們熟知的饅頭可不一樣,那時的饅頭不僅個頭大,而且裡面都有肉餡。說白了,古人的這種饅頭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包子”。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包子的發明者。

不過這種說法其實也不是十分準確的,畢竟早在東漢時期,民間就已經有了饅頭的雛形(蒸餅)的記載,民間也有很多用它進行祭祀的記錄。

不過,關於那時饅頭到底是用什麼方法制作的,史書上從來沒有詳細的記載。所以,也幾乎沒有人知道東漢時期的饅頭到底長什麼樣。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而那個時候軍隊使用的乾糧,和現在的饅頭包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士兵們攜帶的麵食之類的食物,一般都是用死麵做成的。

這種乾糧的硬度很高,口味也極差!甚至我們可以無情地調侃它:士兵們如果拿這種乾糧當兵器使用,完全可以直接砸死人。

包子和饅頭,蒸餅歷史上很長時間不做具體劃分

唐朝年間,帶餡的饅頭已經逐漸成為有錢人家的主食了,當時人們又喜歡叫它“蒸餅”或者“籠餅”。註釋:《格致鏡原》“今切麵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所謂蒸餅,就是用麵粉蒸出來的長條狀饅頭(包子)。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有一點必須注意:中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饅頭、包子是不做具體劃分的,饅頭和蒸餅也沒有任何區別,不管裡邊有沒有餡。

當時唐軍的伙食待遇還是不錯的,但要把這種饅頭(包子)在軍營中進行普及,其實難度很大:

因為帶餡的饅頭不好存放,也不好攜帶,而且保質期很短。因此,當時軍隊也只有在安營紮寨時,或者犒賞三軍時,士兵們才能享受到包子這種美食。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不僅士兵們喜歡吃,而且唐朝的大臣們也都愛吃包子。曾經有一位御史,由於嫌棄市場上買的蒸餅中蔥太多,肉太少,所以他在家裡吃飯時,都會囑咐自家廚師一定要多加肉,少放蔥,從而得了一個“少蔥御史”的雅號。

不過,雖然在唐朝吃包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官員也要看什麼時候吃,在哪裡吃都是有講究的,甚至很多人還為此丟了官。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據史料記載:

武則天在位時,不合規矩地吃包子是要倒黴的!內史四品官張衡在退朝之後在路邊買了一個剛剛做好的包子(也叫蒸餅,後改稱炊餅,但和現在的燒餅又不同),結果就是因為張衡一邊走一邊吃,導致自他被彈劾下臺,後來還遭流放。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當然了,並不是說唐朝官員在路上吃包子才會被彈劾,而是:在唐朝,官員在路上吃任何東西都是被明令禁止的。直到安史之亂以後,這一不近人情的規矩才解除,官員們這才可以放心大膽地邊走邊啃包子了。

到了宋代,民間都是用稻麥以及發酵麵食,包子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也逐步得到了普及。宋朝百姓喜歡把這種包子當成點心,不像唐朝那樣:只有上層人士才能餐餐享用。而且不僅中原人士愛吃,當時的遼國和契丹等貴族也將其視為美食。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當然了,這個時候的包子更像是我們所熟知的包子。我們熟知的燒餅和饅頭,可以說:千百年來,中國的麵食文化一直在發展,做法和叫法都在不斷變化。

到了南宋,《夢粱錄》中的“酒肆”記載:酒店內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兒、蝦肉包兒等,這裡稱呼的“包兒”,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吃的包子了。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直到清代,饅頭和包子終於有了明確的區分(這裡感動一下,不然寫著也累)。

據《清稗類鈔》中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上面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就是:蒸熟後外觀隆起呈圓形,裡面無餡的需要用佐料配合吃的是饅頭;而蒸熟後外觀隆起呈圓形,裡面有餡的是包子,宋朝就已經有這種包子了(唐朝帶餡的包子不是圓的)。

而如今最著名的“狗不理”包子就是來源於清朝:當時天津附近武清縣楊村有一個人叫“狗子”,後來他做的包子在當地小有名氣。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由於店裡的生意太好,狗子經常忙得沒有時間搭理人!因此人們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天長日久,人們喊慣了他的綽號“狗不理”,順帶著就把他做的包子稱作“狗不理”了。

結語

雖然包子在我國民間一直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它一直都不能算作是一種真正的軍糧。因為要想成為軍糧的食品,必然要符合三個因素:容易儲存、容易儲存、有一定營養價值。

包子饅頭的“滄桑”史:可憐的包子,原來一直都是“有實無名”!

特別是古代那些經常需要外出作戰的部隊,他們所帶的軍糧必然都是乾糧居多。所以在中國古代軍隊中,把無餡的饅頭偶爾當作軍糧倒是可以理解,包子還是算了吧!畢竟它裡面的肉餡保質期實在太短了。

圖源網路,侵刪!

“歷史驛站,心的港灣”《歷史雜談驛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