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比劉基李善長目光長遠的大明第一功臣,為何沒封侯拜相也沒被殺?

提起大明開國功臣,大家肯定會想到朱元璋麾下文有李善長劉伯溫,武有徐達常遇春,此外還有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馮勝、傅友德、廖永忠等忠勇悍將,正是這些人把遊方僧人朱重八輔佐成了明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但是在朱元璋的眼裡,大明肇基,第一功臣不是李善長劉伯溫,也不是徐達常遇春,而是一位老學究,他為朱元璋的制定的長遠發展策略,六百年都不會過時。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位比劉基李善長目光還長遠的大明第一功臣,既沒有封侯拜相,也沒有在朱元璋屠戮功臣時被殺——這就是真正的智者,其智慧遠超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被誅的李善長,也遠超莫名其妙死掉的劉基劉伯溫。

比劉基李善長目光長遠的大明第一功臣,為何沒封侯拜相也沒被殺?

現在想來,當年那個長遠發展戰略,其實就是九字方針,那九字方針意韻深遠,只要觸類旁通,就能當做官場保命符——如果李善長劉伯溫在這九個字中讀出另外一層含義,可能就不會落得那般淒涼下場了。

看到這裡,讀者諸君眼前肯定會出現一個比較搞笑的場面——一個山羊鬍子的老學究,搖頭晃腦地對長著鞋拔子臉的朱元璋念出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位為朱元璋制定長遠發展戰略的老學究,就是在明史中只有二三百字記載的元朝池州學正、明朝講學士、知制誥(皇帝顧問)、翰林學士(當年還沒有內閣大學士之職)朱升,冊封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常遇春的詔書,都是他寫的。

比劉基李善長目光長遠的大明第一功臣,為何沒封侯拜相也沒被殺?

朱升生於元大德三年,也就是公元1299年,當時的皇帝是元成宗鐵穆耳,朱元璋生於元泰定五年(同年改元致和),也就是公元1328年,這一年元朝好像出了好幾個皇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天順帝阿速吉八、元文宗圖帖睦爾。那一年元朝還有沒有其他人稱帝,跟本文無關,且不去管他。咱們要說的,是朱升比朱元璋大了二十九歲,是貨真價實的兩代人。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至正元年(1341年)朱升進士及第的時候,朱元璋還在給地主劉德放牛呢(至正四年入皇覺寺),按照現在是說法,朱升考中進士之後,在明朝的官職是池州教育局局長,也算一個不大不小的處級幹部,在軍隊中相當於正團級。

元朝正團級教育局長朱升原本是不想給朱元璋打工的,但是朱升不想出來,他的安徽老鄉鄧愈(朱升是安徽休寧縣人,鄧愈是安徽省泗縣人))卻不讓他閒著。

比劉基李善長目光長遠的大明第一功臣,為何沒封侯拜相也沒被殺?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久攻婺源不下,鄧愈站了出來:“咱們的老鄉(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朱升,那可是當世諸葛亮,只要請他出山,別說拿下婺源,就是奪取天下,也如反掌觀紋、探囊取物。”

朱元璋也早就知道自己這個安徽老鄉大名鼎鼎,就學劉備當年三顧茅廬,輕車簡從去拜訪朱升,沒想到朱升比諸葛亮架子還大,留下錦囊妙計避而不見。朱元璋依計而行,一舉獲勝——朱升的錦囊裡裝的是怎樣的妙計,《明史》和《明太祖實錄》都沒有記載,筆者也無從知曉,反正朱元璋是靠著朱升的錦囊妙計打贏了。

一戰成功,朱元璋對朱升佩服得五體投地,就下決心二請朱升。

朱元璋比劉備心眼多,劉備是貿然前往連吃閉門羹,朱元璋則是謀定而後動:他調查得知朱升在石門(不是趙子龍的故鄉石家莊,似乎應該是安徽省歙縣的石門)隱居,就帶著自己的親軍侍衛化妝成商隊,把正在開辦私塾的朱升堵了個正著。

比劉基李善長目光長遠的大明第一功臣,為何沒封侯拜相也沒被殺?

面對朱元璋那張鞋拔子臉,朱升一開始是洋洋不睬(劉伯溫一開始也對老朱同志不感冒),但架不住朱元璋一通軟磨硬泡:“念天下之亂,生靈塗炭,君子學當救國,還望老宗長不棄!”

朱升的推脫,可能只是對朱元璋的一種考驗,眼見朱元璋誠心誠意,朱升也就借坡下驢,手捋鬍鬚,不慌不忙地道出了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一聽,心中豁然開朗,當即拜朱升為中順大夫——讀者諸君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並沒有從劉備那裡換來一官半職,直搗赤壁之戰後,諸葛亮才跟龐統一起受封軍師中郎將,此前諸葛亮就是劉備的一個門客。

朱升不但是個戰略家,在戰術上也有一套,在鄱陽大戰中,朱升這個老學究居然還親自指導朱元璋咋打仗:

“以先發火器、次發弓弩、再短兵擊之。”

比劉基李善長目光長遠的大明第一功臣,為何沒封侯拜相也沒被殺?

朱元璋依計行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此戰中朱升還救過朱元璋一命:

“推(朱元璋)進船艙,而賊發流矢,已中胡床板矣。”

鄱陽湖之戰後,朱元璋對朱升更加信賴,並給予了朱升遠超李善長劉伯溫的最高評價:

“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當時人們都知道李善長和劉伯溫到所有文官,沒有人比朱升更受朱元璋信重:

“其信任眷顧之隆,自韓國(韓國公李善長)、誠意(誠意伯劉伯溫)以下,一時文臣莫及也”

朱升年近花甲(五十九歲)才出山輔佐朱元璋,在大明開國之後,年已古稀的朱升選擇了急流勇退:

“吳元年,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洪武元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時享齋戒之禮。尋命與諸儒修《女誡》,採古賢后妃事可法者編上之。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逾年,請老歸,卒年七十二。”

比劉基李善長目光長遠的大明第一功臣,為何沒封侯拜相也沒被殺?

朱升幫朱元璋完成了冊封功臣的任務之後,自己卻啥爵位(李善長公爵,劉伯溫伯爵,明朝基本無子爵男爵,伯爵最低)都不要,一身布衣飄然而去,當然也躲過了朱元璋的屠刀——比朱升小十一歲的宋濂、比朱升小十二歲的劉伯溫,晚年過得好像都挺驚險的。

朱升沒有封侯拜相,卻贏得了朱元璋發自內心的尊敬:當年朱元璋鐵腕反貪,群臣戰戰兢兢,朱升卻毫不在意地在南龍港大興土木蓋房子,朱元璋不但不生氣,還親自手書“梅花初月”,讓朱升製成匾額掛在府門,有皇帝御筆在上,地方官去朱升家拜訪,沒進大門就得先磕頭。

布衣卿相朱升善始善終,他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在六百年後,又被一位偉人稍加改動,成了影響一個時代的基本國策,而朱升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其中奧妙也很值得深思、借鑑:不爭權,不奪利,以天下蒼生為念,功成身退毫不留戀,即使刻薄寡恩如朱元璋,也不忍心對淡泊名利的老學究下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大明肇基之本,這九個字也可以當做官場保命符——總結朱升的為人處世之道,我們似乎也能用九個字概括:少說話,多幹活,不戀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