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為什麼喝酒之後更容易交朋友?

適量飲酒具有活躍氣氛、提高社交能力的效果。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酒精提高了我們的共情能力。當看到笑得很開心的人,自己也會不假思索地高興起來。像這樣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的能力被稱作“共情”。共情現象並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比如當小鼠看到同伴遭受痛苦時,也會作出似乎自己也感受苦楚的反應。像這樣有著對痛苦的共情反應的動物還有很多。

雖然很久以來,我們就已經知道了酒精能在增強共情能力方面發揮作用,但是其中詳細的機制尚未明確。曾經有研究團隊透過對小鼠的實驗,解析了其中的原理。

在實驗中,研究者使用透明的牆壁隔開了兩個房間,在每個房間中各放入一隻小鼠,並對其中一隻小鼠A進行多次電擊。看到這個場景的另一隻小鼠B,即便自身並未遭受痛苦,依然感覺到恐怖而一動不動。這種狀態被稱作“僵直”,僵直時間越長,意味共情也更強。

隨後,當對小鼠B投餵了酒精以後,發現其僵直時間變長,從而可以確認酒精有增強共情能力的效果。

喝酒後,與共情無關區域的神經元活動被抑制。從而使得自己感受到痛苦時與感受到同伴痛苦時活動的神經元區域之間重疊部分的比例相對變大,共情被強化。

為什麼喝酒之後更容易交朋友?

之後,研究者仔細觀察了與疼痛共情相關的腦區域“前扣帶回皮質”中的神經元活動。當自身受到痛苦以及看到同伴小鼠受到痛苦時,啟用的神經元區域存在重疊。重疊的區域越大,帶來的共情就越強。對比被投餵了酒精的小鼠和未投餵時的情況,發現飲酒小鼠中神經元活動區域重疊部分的比例變大。

從根本上來說,酒精起的是麻痺腦部、降低機能的作用。那為什麼反而會增強了與共情相關的前扣帶回皮質的作用呢?

透過更加詳細的調查,研究者發現酒精帶來的共情的強化,與大腦興奮和抑制的平衡受到了影響有關。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在興奮和抑制兩種狀態中切換,“興奮模式”中神經元之間的資訊傳遞處於活躍狀態,“抑制模式”中則將抑制不必要的資訊傳遞。在被投餵了酒精的小鼠的前扣帶回皮質中,與共情無關的神經元切換到了抑制模式。也就是說,整體而言,前扣帶回皮質中與共情相關的部分活動的比例相對變大,就更容易產生共情。

封面圖:源自網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