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醫:《黃帝內經》謹和五味

常聽中醫,增長健康

(229)《黃帝內經》男48陽氣衰,髮鬢白

中醫:《黃帝內經》謹和五味

謹和五味

《素問·至真要大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五種基本味道。實際上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把淡附於甘味,把澀附於鹹味。《黃帝內經》認為,五味分入五臟,各有陰陽偏性。

五味陰陽的劃分是依據其效能功效來分類的,《黃帝素問直解》這樣說:“氣味辛甘,從中達外,主能發散,故為陽;氣味酸苦,從中上下,主能湧洩,故為陰。”

五味對人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黃帝內經》中這樣說:“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辛味食物

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即辛散,如生薑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

——酸味食物

有收斂、固澀作用,即酸收,如烏梅收固澀腸止瀉;山楂有開胃消食、化滯之功效。

——甘味食物

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即甘緩,如飴糖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之功效,可用於解除勞倦傷脾、納食減少等症。

——苦味食物

有瀉下、瀉火降逆、燥溼及堅陰的作用,即苦堅,多用於熱性體質,如苦瓜用於內熱上炎的病症。

——鹹味食物

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即鹹軟,如海蜇、淡鹽水可用於大便秘結。

食物的五味,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長壽。食物的五味宜忌,不僅要與食物的四氣、歸經相結合,還要考慮到它的季節變化、病情性質和個人體質。

《黃帝內經》中指出,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慄、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中國傳統醫學的食物五味理論,是指導傳統飲食宜忌的重要依據。五味調和,臟腑得益,人體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將導致五臟的陰陽失衡,進而生成疾病。

《黃帝內經》中指出:陰精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但是貯藏陰精的五臟,也可以因為五味太過而受傷害。比如說,過食酸味食物,會使肝氣偏盛,從而傷害脾臟,使脾氣衰竭。

過食鹹味食物,會使骨質受到損傷,可以引起肌肉的消瘦萎縮,或者心氣抑鬱;過食甜味食物,可以引起心煩胸悶,面色發黑,或者使腎氣失去平衡。

過食苦味食物會使脾氣受傷而不濡潤,胃氣受傷而脹滿;過多吃辛味食物會使筋脈損傷而變得鬆弛無力,精神也變得消沉。

因此,我們要明確一點,飲食五味雖然可以養生,但是偏嗜五味,導致飲食五味太過又會損傷人體,我們應“謹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賦的壽命。

人人若是知道這個道理,吃什麼東西都不要太過,就會很少生病;很少生病,身體自然就健康;身體健康,才是人生的一種幸福。

問:老師你好,我這個人平時喜歡吃酸味的東西,有人說春天要少吃酸味食物,這有沒有道理?

答:春季不應該過吃“酸”的食物,這是因為,春屬木旺,木最旺盛,如果此時再吃酸的食物,它會更旺盛了。

凡事過由不及,如果在春季吃了太多的酸,就會傷及肝,肝開竅於目,一旦傷及官竅,眼睛就看容易視物不清。

在春季,還要少吃生冷油膩的食物,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類、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

問:食物的歸經與五味有關係嗎?

答:它們之間是有一定的關係的。一般來說,辣味食物歸肺經,甘味食物歸脾經,酸味食物歸肝經,苦味食物歸心經,鹹味食物腎經。

【一日一言】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