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從潮汕方言古老的語言特點看其分化、發展的歷史過程

潮汕方言(以下簡稱潮語)是現在最古老的漢語方言之一。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汕頭話是現今中國方言中最古遠、最特殊的。”(見《中國語言學研究》,賀昌群中譯本)因此,對潮語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但人們往往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它所反映的上古音這一個層面上,希望透過它窺見上古漢語的某些特點。這裡,我們想把考察的著眼點轉到另一個層面,這就是透過潮語所表現的古老的語言特點來探究潮汕方言本身分化和發展的歷史過程。首先是,我們必須弄清楚哪些是潮語古老的語言特點;其次是,我們如何透過這些特點看到它發展的歷史軌跡,從而為潮汕方言本身的系屬以及分化、演變的過程找到一種比較合乎實際的解釋,為漢語方言的歷史研究做出貢獻。

一、潮語的語言特點反映了它從中原漢語分化出來的年代很早

我曾在《廣東閩方言形成的歷史過程》一文(載《廣東社會科學》1987年第3—4期)中論述過,潮汕方言的“遠祖”是吳語,其“近祖”則是閩語。意思是說,潮語是由閩方言分化出來的,而閩方言則是更古時期的吳語演變而成的。在潮汕方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用“吳語閩語潮語”這樣的發展公式來表示。

但我們又認為,閩語或潮語不單是從吳語分化而成的。就其來源來說,至少包括三個方面:

(1)是古代吳越語的遺存和發展,同時吸收了楚語的某些成份。

(2)直接或間接受了中原共同語強大的影響。

(3)包含有當地少數民族語言即一般所說的“古臺語”的某些沉積成分。

就其分化、發展的時間來說,也不是始於三國以後或南北朝時期,它至少也可以包括三個時間層次:

(1)戰國至三國東吳之前,是閩語從吳語分化衍變的階段,也是潮汕方言從閩方言分化出來的起始階段。

(2)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潮語日漸發展的第二階段。

(3)唐宋時代,是潮語最終形成的第三個歷史階段。

這三個不同的時間層次與三種不同的語言來源,在潮汕方言分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交織在一起,匯合在一起。各種不同的來源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層次中發生不同的作用,而幾種不同的來源在幾個不同的時間層次中表現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經過漫長的兩三千年的發展、演變,最終形成了潮語這支相當獨特的漢語方言。

戰國以後至三國東吳王朝這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是吳語衍變出閩語的時代,也是潮語從閩語開始分化出來的時代。現代閩南方言和潮語有較為明顯的兩種讀音差別,一是說話音(白讀),另一是讀書音(文讀)。前者儲存了漢代以前相當大量的語音特點和此一時期的語詞或特有的詞義,這個音讀系統和詞語體系,可能就是漢代以前吳越語的遺留。後者則保留六朝及唐代的語音特點及詞義較多,其語言時代顯然較為後出。現代潮語所表現出來的眾多的上古時期漢語的特點,表現它從中原漢語分化出來的年代相當早,不會是晚至唐宋之時才從中原漢語分化出來。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潮汕方言接受中原漢語影響的增多

潮州方言發展的第二個時代層次,即魏晉南北朝時期,潮語的前身閩語一方面繼續接受吳語的影響(但這影響日漸減少)。另一方面,它直接接受中原漢語的影響也日益增多。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發生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動亂。當時,居住在中原和西北地區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吳方言區雖也慘受災禍,但較之北方,生活尚比較安定。而當時屬於“吳土”的南方地區則更為安定一些。於是有所謂晉元帝南渡,把政權移至江東之舉。朝廷裡官吏士庶也多跟從南行,偏安於吳土。由於北人大量南徙,黃河流域的人口頓形空虛,而長江流域的人口卻大量激增。據統計,當時南來的人,定居於江蘇吳地的最多,約26萬人;山東省次之,約19萬多;安徽也有十七八萬,湖北、河南、江西、湖南等省較少。至東晉初年,南下的難民總計達90多萬人。這些難民,除了大批的流民進入江東之外,還有大量的北人向閩地遷移。當時的士族進入福建的,為數不少,據唐人林?《閩中說》的記述,謂“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郭四姓先入閩。”明朝何喬遠的《閩書》也說:“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中原居民除進入福建之外,有的還直接進入潮州地區。這就更進一步加強了中原漢語在閩、潮地區的傳播。

這一時期,閩語繼續接受來自吳語和中原漢語的影響。但也正在這個時期,閩方言已經形成,而且保持著上古時期的語音特點而沒有多大變化。現代潮語的一些語言特點,正反映了這個時期本方言發展的時代層次。也就是說,本方言的某些特點,正保留了三國以後至魏晉南北朝這個階段中原漢語的特點,說明中原漢語南北朝以後的一些發展變化,並沒有施及汕方言。

三、潮語最終形成的時代

閩方言自魏晉之後,它已形成一支獨特的方言,至唐時頗為人知。唐代以後,閩語見諸記載的頗多,這說明在唐宋之時,閩方言已成為一支相當特殊的方言。

唐宋時代,是潮汕方言與閩語日益分隔的關鍵時期。我們知道,自兩晉亂離之後,北方人不斷遷移至南方,遂使南方時時感受到中原文化及語言的傳播和影響。唐代之時,北人南來,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唐朝發生的社會動亂,仍不斷使北方漢人遷到南方來避難。如唐代中葉發生的“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發生的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的紛爭,都使一些北人遷到南方。

五代十國時,原來西晉末、東晉初南下寄居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的人民(其中有一部分是客家人的祖先和潮州的先民)便進一步向南遷徙,入居於江西南部及廣東一帶。這一次的北人南遷,與福建和廣東也有一定的關係。當時,福建的閩國和廣東的南漢王朝,由於大量接納了北方人民的落戶,一方面是使生產力得到發展;另一方面,卻又增強了中原漢語對南方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規模沒有晉時那麼大,但對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進一步從漢語共同語分化出來,卻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阮元《廣東通志•輿地略》說:“自漢末建安至於東晉永嘉之際,中國之人避地者多入嶺表,子孫往往家焉。其流風遺韻,衣冠習藝,薰陶漸染。故習漸變而俗庶幾中州。”又說:“古稱?`舌者為南蠻?璣?鈧質且病W鄖匾災型寥蘇再??縊滓馴洹6??,南宋,衣冠望族,向南而趨,佔籍各郡,於是言語不同。”所謂言語不同,就是說南方本地的居民,接受了中原漢語的傳播和同化,其言語已與本地土語不同了。

另一種情況,是一些中原官吏被派到南方各地做官,或是到南方進行軍事鎮壓,結果也流寓南方。像唐時河南光州固始縣人陳元光一樣到南方作宰臣的官吏不少,他們也帶來了中原的語言和文化。對中原共同語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種情況,是唐代以貶謫到南方作為一種懲罰手段,不斷有一些官吏或文人學士被迫來到南方。例如唐時韓愈被貶到潮州來,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這些南來的被貶官吏,對文化和語言的傳播也起過作用。

總之,有唐一代,由於不斷有北人南來,北方的漢語也隨之傳入南方,這就使南方的方言仍然受到北方漢語的影響。

潮語進一步從閩南方言分離出來,主要是原因福建南部漳、泉一帶的居民在唐、宋之時繼續進入潮州地區,加劇了閩南方言在潮州地區的擴充套件。潮州原已是操閩南方言,宋時的社會離亂,加強了這一擴充套件過程。另一方面,唐宋的中原文化和語言也直接進入潮汕地區,使潮州原來的方言再接受了一批為數不少的北方語詞和一套中原漢語傳授而來的讀書音。這兩個方面的外來衝擊力量,使潮語在宋代之後形成一支既有別於北方漢語,又有別於漳、泉一帶語音的潮汕方言。

總之,潮汕方言從其“遠祖”來說,是吳越方言經由福建地區而傳入潮州。從其“近親”來說,則是福建閩南方言的進一步分化,加上中原漢語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影響,結果就出現了這支很有特色的方言。

從潮汕方言古老的語言特點看其分化、發展的歷史過程

作者: 李新魁

本篇文章來源於網路

由本公眾號彙總收集整理

我們尊重原創,

版權屬於原作者,文字圖片來源於網路,僅供學習交流

我們只是資源搬運工,部分文章如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

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刪除處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