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元朝皇帝們的宮廷畫像是怎樣的?為什麼都看著那麼彪悍?

元朝的御容最少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可惜,今存的只有24幅小型畫像。臺北故宮博物院有23幅,儲存在《元朝帝像》《元后像》兩本冊頁裡,其中,帝像8幅,後像15幅。它們原為南薰殿的舊藏,清乾隆時兩本像冊被重新裝裱。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著1幅,它本是蒙古王公禮贈陳宦的《太祖皇帝》,陳宦曾為袁世凱的智囊,太祖皇帝即成吉思汗。

元朝皇帝們的宮廷畫像是怎樣的?為什麼都看著那麼彪悍?

大型御容尺幅驚人,裝裱之前,就“高九尺五寸,闊八尺”,元代的一尺大約摺合今日的40釐米,即其幅面在380釐米x 320釐米左右。它們主要供奉在大都(今北京)的神御殿。從忽必烈時代開始,蒙古族宗奉藏傳佛教,以後的多數帝王在大都建造了各自專屬的寺院,神御殿就在其中,帝后駕崩之後,其御容就供奉那裡。個別大型御容則供奉在中央官署或外地寺廟,如大都翰林院有太祖、太宗、睿宗御容,真定(今河北正定)玉華宮的孝思殿供睿宗夫婦御容。

元朝皇帝們的宮廷畫像是怎樣的?為什麼都看著那麼彪悍?

元順宗

《元代畫塑記》是當年政書《經世大典》的遺文,它記錄了御容的像主、製作的時間、使用的物料等等。書中,有“小影”“小影神”的名詞,它們常被當代學者誤認為小型御容。依據《元代畫塑記》登入的物料分析,它們應當高六尺,闊四尺,即幅面在240釐米x 160釐米上下,是中型的御容。它們製作不多,供奉於用毛氈搭建的帳殿中。 臺北和北京的藏品屬於小型御容,大多高約60釐米,幅闊近50釐米。大型和中型御容製作於帝后亡故不久,小型御容不同,製作能夠於像主生前,還可以在其逝後,主要用作日後製作更大御容的相貌粉本。

元朝皇帝們的宮廷畫像是怎樣的?為什麼都看著那麼彪悍?

元順宗後像

蒙元時代,宮廷爭鬥慘烈,帝位傳承混亂,新皇帝未必是老皇帝的子嗣,這樣的新帝一定要把他沒有當過皇帝、皇后的父母追尊為帝后。如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並未做過大汗,但其子蒙哥、忽必烈是蒙古的第四、第五位大汗。蒙哥時代,拖雷被追尊為睿宗,他們夫婦的肖像也自然成了御容。在臺北像冊裡,還有順宗皇后像,她本為忽必烈孫媳,兒子海山當上皇帝,她才被尊為太后,在元代最後的九位皇帝裡,竟有七位是她的直系後代。一些重要的皇室成員肖像也被稱為御容,如1307年武宗海山即位不久,就為忽必烈第四子“南木罕太子”夫婦和忽必烈長孫晉王甘麻剌夫婦製作過御容。不過,這位晉王以後也貴為顯宗,這得益於其子靠“南坡之變”當上了皇帝。

《元史。祭祀志四》說:“神御殿,舊稱能堂。所奉祖宗御容,皆紋綺局織錦為之。”然而,《元代畫塑記》卻多次記錄了繪畫的御容。《元史》編撰粗莽,靠不諳元朝史事幽微的山林隱逸之士兩次修成,夙為史家詬病,上引文又 是粗莽的證據。

元朝皇帝們的宮廷畫像是怎樣的?為什麼都看著那麼彪悍?

繪製的御容不必一一織出, 但為保證相貌的寫實,織造的御容都有繪製的粉本。繪御容的作坊是工部諸色人匠總管府的梵像提舉司,織御容的工役則由將作院承當。仁宗時代,在將作院大都等路民匠總管府屬下,設定了織佛像提舉司,此後的織御容應當就是它的作品,採用的工藝則是刻絲。

織御容耗時費工,1294年由將作院使唐仁祖督工的世祖御容,“越三年告成”; 1325年完成的英宗御容,耗時23個月。織造耗時費工是因為尺幅巨大,還因為要高度寫實。古人總在讚揚刻絲的精妙勝過書畫,道理說來簡單: 絲線細過筆鋒,只要耐心足夠高手匠師就能逼真地織出各種物象。比如在那幅1329年初完成的刻絲織佛像的下端,就織出了元明宗、文宗夫婦做供養人,雖然高20釐米上下,但文宗的相貌與臺北的文宗御容驚人地一致。

製作御容的頗有名人。繪製的名家是李肖巖,他是中山(今河北定州)人,為元代最重要的宮廷肖像畫家,也享有士林盛譽。在1320年到1330年之間,他至少三次被皇帝提名參與御容繪製。繪製中,他的地位還步步提升,甚至排到了工部諸色人匠總管府主官之前。現存的元朝御容或許就出自李肖巖的筆端。

元朝皇帝們的宮廷畫像是怎樣的?為什麼都看著那麼彪悍?

已知最早織御容的人物是大名鼎鼎的阿尼哥,他來自尼泊羅(今尼泊爾),是元代最重要的建築家、雕塑家、工藝美術家,曾經掌管工部的諸色人匠總管府,後來當上了將作院的主官。1294年,他織忽必烈夫婦御容; 1304年,又織裕宗夫婦御容。裕宗也是追尊的廟號,他名真金,是忽必烈欽定的太子,不想老爹長壽,他還沒輪上當皇帝,就已死去,忽必烈只好把帝位傳給了其三子鐵穆耳,即元成宗。阿尼哥織造的御容雖然不存,但他的建築作品還有孑遺,那就是北京阜成門內白塔寺的白塔。白塔落成於1279年,在忽必烈專屬的寺院大聖壽萬安寺內,忽必烈以及真金夫婦的御容都供奉在寺內的影堂裡。 現存的元朝御容構圖單純,都是小型的單人胸像。文獻裡的元朝御容多為大型單人像,可能也是胸像。不過,御容還有全身像,如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收藏宏富,1914 年法律史家程樹德曾造訪其流水音書屋,觀賞了歷代帝后像兩冊,其中就有“長身鶴立的成吉思汗像。大型御容還有坐像,1329 年就繪製過武宗夫婦的“共坐御影”。“共坐御影” 自然是雙人像,似乎只有元朝,御容才取這種構圖。元人還曾多次織造雙人像,如1307年織造的成宗夫婦御影和“南木罕太子及妃、晉王及妃”。

元朝皇帝們的宮廷畫像是怎樣的?為什麼都看著那麼彪悍?

還該說說臺北故宮像冊製作的時間。由於它們影象完整,構圖相近,尺幅一致,所以應當是遵奉同一敕命繪製的,而遵奉不同敕命繪製的御容則至少有尺幅的差別。在中國,如國家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各藏有一幅元太祖像,它們便因繪製時間不同,而尺幅也不相同。

那麼,臺北像冊應該繪製在何時呢?因為帝冊含有寧宗御容,所以應當在他故去的1332年12月14日之後。因為帝冊裡還有文宗御容,而順帝的對他的復仇徹底又全面,在下詔嚴譴、流放家人、處死親信、裁汰官署等之外,還包括棄毀廟主(太廟裡的木牌位),所以繪製一定在復仇的1340年7月9日之前。臺北後冊裡又有寧宗皇后御容,她的相貌比享年六歲的寧宗成熟不少,這樣,完成的時間應當去順帝復仇不遠。 御容雖然只是紀念性的肖像,但其製作還浸染著當朝帝王的真實文化傾向。繪御容是唐宋以來的傳統,富有濃郁的漢族傳統文明的特色,展示著皇帝對漢族傳統文明的親近。織御容卻為蒙元獨有,聯絡著蒙古統治集團對絲綢的熱衷,體現了皇帝對蒙古文化的依戀。 僅官府作坊的設定,就清晰顯示了蒙古上層對絲綢的熱衷。《元史·百官志》記錄了72所隸屬於中央的官府絲綢局院,在產品性質明確的中央官府作坊裡,佔了將近47%。儘管72所已經遠遠多於以前、以後的任何朝代,卻沒有包括歸隸地方政府的絲織作坊,而它們在江南設定了許多。蒙古族對絲綢的熱衷源出於遊牧民族的生活形態,因為只有貴重易攜的物品,才利於在不斷的遷徙中保有財產,而織御容又因特別精緻而格外貴重。

幾個重要的時代就足以說明御容製作方式與文化傾向的聯絡。世祖時代,富於帝王私家色彩的原廟御容啟用了織造,官署翰林院的御容卻採用繪製。忽必烈既要努力維護蒙古舊俗,又在保留中國傳統文明。前者發乎天性,後者卻是統一中華的明君英主的政治作為。繼位的成宗是“ 忽必烈成就的守護者”,在他的時代,三次御容製作都採用了織,這也該視作“守成”的舉措。

元朝皇帝們的宮廷畫像是怎樣的?為什麼都看著那麼彪悍?

元朝帝王裡,仁宗、英宗和文宗對漢族傳統文明最親近,他們在位期間,御容製作五繪一織,所織為文宗時代的武宗御容,而武宗具有“標準遊牧騎士的魯莽和樸實”,他的御容採用織造,應當出於文宗對父親秉承草原習俗的尊重。

順帝時代的御容二織二繪。順帝是文宗的侄子,文宗再次登基就是因為毒殺了順帝之父明宗。在文宗皇后的監管下,1333 年登基的順帝對文宗維持了表面的尊敬,最早的一次御容製作也採用了繪製的方法。但他1340年復仇之後,兩次御容製作都採取了織造。復仇之後,順帝還命冷起嵒“寫御容”次, 這應當是在為日後製作大型御容留下相貌的粉本。 雖然屬於蒙古族,但畢竟在做中國的皇帝,既然做皇帝,經邦治國便難以率性由心,皇家制作御容卻是帝王家事,不必矯情做作。因此,與時政比較,皇家御容的製作方式更能準確體現帝王的真實文化傾向。原來,元朝的御容製作隱含著“大文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