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谷歌創始人押注的飛行汽車,黃了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 | 賈浩楠

產品概念融資炒得火熱的飛行汽車,第一盆涼水澆了下來。

Kittyhawk,涼了。

做了12年,產品專案都不錯,黃得卻毫無預兆。

而且這還不是什麼無名之輩…

這是谷歌無人車之父Sebastian Thrun創辦,谷歌創始人Larry Page投資下注的明星公司。

誕生之初與自動駕駛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其他風頭正盛的飛行汽車玩家,其實淵源和基因與Kittyhawk別無二致。

Kittyhawk,黃了

Kittyhawk官網目前還能正常訪問,公司願景、產品、團隊等等一切看上去都“生機勃勃”。

甚至還有對2022年之後的展望。

但週三,Kittyhawk突然在官推和領英上釋出訊息,稱決定停止運營。

在停業關張之前,網路上關於Kittyhawk最近的一條訊息是2012年12月,是旗下Heaviside產品順利透過美國空軍的載人飛行器專案測試。

Kittyhawk新聞頻率不高,半年之久更新一次也屬正常。

所以它的倒掉,可以說毫無徵兆。

官方只說“決定”停業,因什麼決定卻沒有解釋。

誰是Kittyhawk?

Kittyhawk,出身無人車“名門望族”谷歌。

Sebastian Thrun(塞巴斯蒂安·特龍) 2005年在斯坦福AI實驗室當主任的時候,帶隊參加了美國國防部的DARPA挑戰賽,並認識了谷歌創始人之一的Larry Page(拉里·佩奇)。

2008年特龍辦了學術休假,帶著實驗室的團隊一起加入谷歌,開啟了谷歌無人車專案。

2010年,由於無人車進展迅速,佩奇打算將專案拓展為一個完整的實驗室,於是Google X實驗室正式成立。

特龍成為了Google X實驗室的第一任掌門人。

也就是在2010年,Kittyhawk成立。

特龍發起並擔任CEO。同時,拉里佩奇也出資投了另一家飛行汽車公司Zee。Aero。

這樣算起來,搞飛行汽車的Kittyhawk其實比Waymo歷史更久,和X實驗室同時誕生。

Kittyhawk成立4年後,拿出第一款電動垂直升降產品POC。

這時的產品其實更像一個大號無人機。

2015年,拉里佩奇入局,給Kittyhawk投了錢,還推動Zee。Aero併入了Kittyhawk。

這時開始,Kittyhawk業務逐漸走上正軌。釋出兩款產品,一個是單人旋翼飛行器Flyer,另一個是帶有固定機翼的翻轉旋翼飛行器Heaviside。

Flyer專案不順利,早早進了博物館。Heaviside則被美國空軍看中,參加了軍方前瞻性質的高機動飛行器專案Agility Prime。

Heaviside隨後成了Kittyhawk的業務重心,2020年推出第二代,甚至和空軍的雷達、地勤等等設施建成體系。

技術優勢,Kittyhawk沒有細說,只是概括性地說Kittyhawk走的是低成本小機型的路線。

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空中計程車,並且要把飛行成本控制在1美元/1英里以下。

在官網列出的未來展望中,Kittyhawk說低成本的空中計程車,將基於軍用的Heaviside基礎打造。

而且專案已經開始。

一點看不出要倒閉的意思。

飛行汽車,到底是一門什麼生意?

無人機、飛行汽車、飛行摩托車,其實都是一種東西。

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一般來說,低空飛行器是由對稱的十字形剛體結構構成。透過控制每個旋翼的電機的轉動狀態,提供不同的升力以實現各種姿態。

每個電機又與電機驅動部件、中央控制單元相連線,透過中央控制單元提供的控制訊號來調節轉速大小。

IMU慣性測量單元則為中央控制單元提供姿態解算的資料,機身上的檢測模組為無人機提供瞭解自身位姿情況最直接的資料。

而又因為eVTOL行駛環境處於低空,是真正的三維立體空間,其複雜程度遠高於地面的二維環境或高空。

所以eVTOL對複雜環境感知,以及自主規劃路線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

飛控演算法中,包含感測器資料融合、導航系統、動力系統、測控鏈路系統、電氣系統以及機身控制等等。

是不是很熟悉?

本質和無人車的自動駕駛演算法一樣。

這也是為何基本所有做飛行汽車的團隊,都是出自自動駕駛領域。

kittyhawk創辦之時的2010年,谷歌無人車正是前景光明的高速發展期。

最重要的進展,是特龍把早年DARPA挑戰賽的經驗運用在無人車上。

除了給AI輸入資料訓練之外,特龍開始嘗試讓AI除了執行規則,自己嘗試做出判斷決策。

這是如今自動駕駛、飛控演算法的資料驅動模式最早的嘗試。

另外,他還使用了鐳射雷達與攝像頭的組合配置,開啟了最早的多感測器資料融合之路。

這些技術如今我們已經不再陌生,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無人機領域,都不可或缺。

然而,能做出無人車,就一定能做出飛行汽車嗎?

最大的障礙可能不是技術,而是政策和成本。

自動駕駛汽車也很貴,但基礎畢竟是車,全世界有成熟豐富的供應鏈,商業化前景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但飛行汽車,供應鏈既不是傳統航空工業,也不是汽車工業,需要從無到有建立一個新的產業。

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前兩天我們介紹了來自日本的飛行摩托,只能坐一個人,售價摺合人民幣540萬元。

另外,由於各國對飛行汽車這個新物種的認識界定還不成熟,相關准入法規、適航證發放都是極不確定的狀態。

所以,飛行汽車賽道,如今連落地條件都還不明朗,更遠沒到談成本控制的階段。

Kittyhawk的倒掉,還很可能有其他的原因。

谷歌的“不作惡”,是拉里佩奇提出的,經年累月強調。

而他下注投資的Kittyhawk,卻很“擰巴”。

願景是和平的,要做空中計程車,但唯一有收入有進展的業務卻是軍方專案。

主要管理團隊中,除了CEO特龍本人的軍方背景不明顯,其他的技術副總裁、工程負責人等等,都是出自波音、雷神,還有參與過F35專案的工程師。

Kittyhawk官網甚至還掛出了一句和科技公司格格不入的slogan:

美國總統應該很喜歡,但技術創業者們…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飛行汽車商業化、平民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期內願意買單的,可能只有政府或軍隊。

One more thing

Kittyhawk不是沒嘗試過民用飛行汽車。

2018年推出Cora,甚至獲得FAA的初步認證。

不是自動駕駛,而是遙控飛行。更像傳統小型固定翼飛機,只不過旋翼可翻轉,能在狹小環境中垂直起降。

但2019年,這個唯一有變現希望的專案變成了波音和Kittyhawk的合作,併成立合資公司Wisk。

聯想到Kittyhawk高層眾多的波音老員工…。

如今Kittyhawk黃了,波音卻宣佈Wisk不受影響,Cora研發繼續。

谷歌創始人押注的飛行汽車,黃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