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大家好,今天來說“補中益氣湯”,對應的成藥是補中益氣丸,很容易買到,相對來說蜜丸比較好些。

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先看處方,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參 白朮 升麻 柴胡 橘皮 當歸身各6克,此方出自“補土派”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書中還說道:此方空腹時稍熱服為宜,對證的兩付藥即可有明顯變化。看來作者對這個方子是有很大信心的,後來此方被廣泛應用,療效得到確切認可,一直以來被推崇為調理脾胃的代表方。

補中益氣湯的作用如方名所示,“中”即是脾胃,補中就是補脾胃之虛,脾胃虛會胃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久瀉久痢;益氣就是補氣,氣虛會乏氣懶言、面色萎黃、頭暈目眩、身熱自汗、舌淡胖、臟器下垂等。

中醫辨證來說,就是三類證候可用:脾不升清證、氣虛發熱證、中氣下陷證。

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李東垣說:“飲食失常,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思,勞役過度,而耗損元氣”,那時李東垣把“脾胃之氣”稱作“元氣”,是受《黃帝內經》“人以水谷為本,脾胃乃後天之本”論述影響,所以特別注重脾胃,時至今日,咱們中醫大夫開處方時如不顧護脾胃,依然是撿芝麻丟核桃行為。脾胃虛日久不復,則氣機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谷精微不能上輸頭面,清竅失養,輕則頭昏目眩、生斑長痘,重則頭痛不休,失聰目障;若清陽陷於下焦,鬱遏不達則會出現發熱,此非實火,故熱不甚,時作時休,時重時輕,勞作則加重,喜飲熱水,脈虛大無力。

中醫說的“氣”有一個功能,升舉臟器,氣虛日久會升舉無力,導致中氣下陷、臟器下垂,出現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現象。綜上所述,本方主治證候儘管臨床表現多樣,但均由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所致。

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補中益氣湯以益氣昇陽,調補脾胃立法。補中昇陽之品首推黃芪,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人參“補五臟,安精神”,為補氣之要藥,較之黃芪更側重於補益脾胃,與白朮、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

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

共奏“甘溫除大熱”之法。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後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癒;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補中益氣湯所昭示的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大氣之陷之組方結構,對後世補氣昇陽法的運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對目前本方臨床運用情況的資料統計發現,不論何種疾病,凡屬中氣不足,中氣下陷或氣虛發熱之證者,均可由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運用甘溫除熱法獲效的發熱病例,指徵歸納為以下幾方面:①病程一般在數月之內,年齡以10歲以下或20~50歲者居多;②持續低熱,或壯熱不退,飲食失節或過度疲勞時加重;③兼有脾氣虧虛或氣血兩虛的症狀;④用甘寒養陰,苦寒清熱之劑,或使用多種抗生素無效。上此說供各位參考。

補中益氣湯用途廣泛,現在常用於治療肌弛緩性疾病,如子宮脫垂、胃肝脾腎等內臟下垂、脫肛、疝氣、膀胱肌麻痺而致之癃閉、重症肌無力等;以及內傷發熱,洩瀉,慢性肝炎,原發性低血壓,心律不齊,失眠,健忘,老年性痴呆,耳鳴,汗證,滑胎及其放化療後毒副反應明顯者,慢性鼻炎,複發性口瘡,慢性咽炎等辨證屬於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的多種疾病。

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使用此方時,要注意陰虛火旺及實證發熱者,禁用本方;下元虛憊者,兩尺虛微者,屬癸水枯竭,命門火衰,則不可升提其氣;有些高血壓患者使用本方後會引起血壓升高,也要注意使用。

最後來複盤“補中益氣湯”的特點:

①為補氣藥與升提藥配伍,以補氣為主,以升提為輔,補中寓升;

②為補益藥中配伍少量行氣藥物,既可調氣機之升降,又使補而不滯。

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