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荔枝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今天還是說個應季的水果,荔枝。

六月份大概是吃荔枝最合適的月份,主要的品種幾乎都會在這段時間裡輪番上市,比較晚的品種會一直延續到七月中旬。

很多人都有一個“日啖荔枝三百顆”的文藝之心,這不奇怪,誰讓這是蘇大文豪的作品呢。但是,如果真的這麼海量地吃荔枝,有時候會感覺越吃越餓。這就有些奇怪了,荔枝明明很甜,又不是傳說中的消食片,怎麼能吃不飽呢?

如果你也有過這種情況,那就需要注意了,因為你可能患上了“荔枝病”。

所謂的荔枝病,在臨床上的主要特徵就是低血糖,並且是因為吃的荔枝太多導致的。

荔枝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這繞來繞去的,很讓人摸不到頭腦,我們還是從頭捋一下。

荔枝確實很甜,所以才這麼好吃,而且這種甜味不是人工新增的什麼甜蜜素,而是荔枝中的糖分天然形成的風味。

化學上“糖”的定義是非常寬泛的,我們今後再表。但是血糖的糖就很狹義了,它指的是葡萄糖。換句話說,在血液中,只有葡萄糖的濃度高低才會被作為指標,它是身體直接消費的能量物質,影響了很多代謝過程,所以我們必須非常重視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變化。

其他的一些糖,在身體中往往也會轉化成葡萄糖,然後才能被身體使用。比如澱粉,按照化學定義,它屬於一種多糖,可以在澱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提高血糖濃度,所以高澱粉食物,像什麼米湯、饅頭之類,往往也是高升糖指數的食物。

我們最常吃的糖是蔗糖,蔗糖會在身體裡水解成葡萄糖與果糖,果糖最終也會轉化為葡萄糖,所以蔗糖也會很快提高人體的血糖。

平時吃的很多水果同樣也是高升糖食物,因為它們的糖分也很容易轉化為葡萄糖,荔枝也位列其中。

荔枝含有非常豐富的果糖。從化學結構的角度說,葡萄糖和果糖可以說是親哥倆,它們的元素比例完全一樣,結構也大差不差。打個比方來說,葡萄糖在頭上包了一條頭巾,果糖就是把這條頭巾圍在了脖子上而已。

荔枝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看不懂沒關係,就是要說明葡萄糖和果糖的結構非常相似)

所以在酶的催化下,果糖很容易轉化為葡萄糖,無非就是把圍脖移到腦袋上罷了。對於這樣的兩兄弟,身體機制早就見怪不怪了。葡萄糖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是因為果糖和葡萄糖這關係,當身體突然攝入果糖的時候,胰島素也會開始分泌,儘管胰島素並不能消耗果糖,只會消耗葡萄糖。

這當然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保護機制,但是問題在於,胰島素是個閒不住的分子,它會非常勤勞地消耗葡萄糖。所以,吃的荔枝過多,就會出現一種情況:果糖還沒來得及轉化為葡萄糖,但是胰島素卻已經把血液裡的葡萄糖消耗得差不多了,這也就是荔枝病的簡化機理了。當然,實際過程還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就沒必要越俎代庖去深究了。

所以,荔枝雖好,可不要真的每天吃個三百顆,這樣真的會有危險。

(注:在兩廣地區,每年都有大量的荔枝病患者被送到醫院,這不是危言聳聽。)

作者系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生,本公眾號無任何商業背景,請放心品嚐。所有文章均為原創,轉不轉發不重要,不影響咱是中國人。如果有興趣想交流的話,或者想看各種原創瞎寫的東西,不妨關注一下,也不是很費事,點個“在看”也是好的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