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前段時間,在一次飯局中,筆者與同桌的一位國企高管大哥一起聊到了素食的話題。

他說,

你們吃素是一種信仰,是可以被理解的。

我說,

吃素可以是一種信仰,也可以只是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反駁說,從科學健康的角度,肯定是吃肉比較好,你想古人吃素比較多,但古代人均壽命很短,不是麼?

我笑著說,這個話題有機會我們有機會再深度探討。說罷就勸他多吃點。

飯桌之上,我與大哥的探討只能淺談即止。但今天也想就

吃素是否真的不健康、肉食者是否一定更長壽

的話題展開聊聊,亦與各位做分享和探討。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1

吃素可以是一種信仰

也是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從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過去的人均肉類攝入量少的年代,其實各種疾病的爆發率也是少的。

現在儘管大家每天都能吃上肉,但是醫院越來越多,病人越看越多,這種事實是無法改變的。

疾病的爆發率是越來越高,古話說病從口入,就是因為沒有從源頭上去控制。所以現在很多人有慢性病、富貴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被譽為西方營養學界的良心,營養學界愛因斯坦的

坎貝爾教授

,在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寫下的20年流行病學研究的巔峰之作——

《救命飲食: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書中,提到了70年代時,中國人比美國人更健康的調查結論。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因為當時的美國,就像現在的中國一樣,

資本與媒體合作,不斷製造著‘肉蛋奶神話’,造成富貴病人氾濫。

美國的肉蛋奶產業超級強大,他們在幾十年當中始終影響著科研工作者的結論,影響著膳食指南的制定,影響著媒體的報道,影響著醫生的健康觀念,大眾的飲食觀念。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於是所有的人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美國社會?

絕大多數美國人死於心臟病、糖尿病、癌症、腦中風。美國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多。

不是吃肉蛋奶很有營養嗎?美國人均吃的最多,為什麼看不到健康的影子,只是放眼望去滿街都是胖子呢?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也證明了坎貝爾博士《救命飲食》系列書籍揭露的營養學真相。如今美國也開始流行植物性飲食,最大的牛奶企業都倒閉了,人們紛紛選擇植物奶、植物肉等等替代品,這種改變來之不易。

2

古人因為素食為主所以壽命更短?

現代人因為吃肉多所以壽命更長?

你怎麼看?

關於為什麼現在醫院越來越多,病人卻越看越多的問題,有很多人認為是因為現在的人更注重健康了,所以一點點病都往醫院跑。以前的人儘管有病,但他也不去看。

就像那天遇到的大哥所說,過去的人雖然肉吃的少,但是他們的平均壽命都不長,從70年代到現在,肉類攝入多了,人均壽命提升了。因此,吃肉肯定比吃素好,更有益於長壽。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可是,古代的人平均壽命為什麼短?

是因為他們以植物性飲食為主嗎?沒有攝入到足夠的動物蛋白嗎?還是其他的原因?

首先,統計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最大的意義是

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指標,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生活質量的高低。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戰爭動盪、自然災害、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等都限制著人們的壽命。

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人類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同時,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

儘管古人也有很多人活到了八九十歲,甚至過百歲。但由於古代的醫療衛生條件較差,很多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因故夭折,這就大大的拉低了平均壽命。古代的出生死亡率是很高的。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現在的人為什麼長壽?一方面,現代人的衛生條件改善,讓嬰兒的出生死亡率大大降低,讓少年兒童嬰兒都得到了很好的一個照顧,所以它是平均壽命大大提升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另外,有人認為古人因為沒有吃動物性食品的營養跟不上,所以壽命短。現代人攝入了大量的動物食品,反而壽命長。這裡面有一個誤區是

古人的飲食方式,儘管他們是植物性飲食為主,但是他們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食物和全面的營養。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古人的食物大多是原生態無汙染的,但是膳食結構也許不是很合理。由於生產力和購買力有限,很多老百姓的食物基本都是以糧食為主。且攝入的食物種類單一,再加上生產技術落後,地域交通不便,老百姓的選擇有限,很多營養有可能無法充分攝取。

我們可以猜想,古代老百姓的飲食結構,可能達不到今天素食營養科學的一些要求。有很多底層老百姓可能確實會因為“吃的太苦”帶來一些貧窮病。

現在人可能會說他們是沒有肉吃導致的

,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吃素不均衡導致的。

現代人若選擇素食,因為經濟水平的提升、交通運輸的便利、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可以合理規劃自己所需的食物,充分攝入足夠的營養。

這樣吃素與古代人民因物質匱乏被迫以素食為主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另一方面,除了平均壽命長短,我們還得看看人們的健康壽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的重疾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十幾年前,癌症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一個很陌生的詞。但現在我們時常可以在媒體,甚至身邊人這裡聽到有人罹患癌症的訊息。

根據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釋出的資料來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以及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環境等因素的改變,也影響著重大疾病及慢性病的發病率。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所謂人均壽命,實際上去細看一下會發現,不僅僅是壽命長與短而已,

很多人的壽命看起來長了,但健康的時間反而縮短了

,很多人都是帶重病存活,這不叫生活。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健康的生活,直到老去。

所以由此可見,平均壽命的增長並不是因為現代人吃了更多肉。

3

我們已經到了一個

對素食者最友好的年代

如果說古代人受限於物質條件,可能導致攝入的營養不足,這只是我們提出的一種可能性的話,再帶大家來看看真實的

素食長壽村

案例。

就在前段時間,國家衛健委指定科普節目《活過100歲》探訪了

北京昌平區十三陵附近的仙人洞素食村

,挖掘長壽老人的健康秘訣。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在仙人洞村,一直流傳著吃素的習俗。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全村有693人,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佔了總人口的10%以上。因此,它也被稱為

素食村、不老村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今年剛好100歲的李宗連爺爺,除了聽力有些下降外,身體其他方面都非常健康。他的三個長壽秘訣就是:泡腳、運動、多吃素。

吃素會不會太單一,營養不良,免疫力差,容易生病嗎?

這些問題無需回答,因為仙人洞村的耋耄老人,已經用自身的精神面貌擊碎了“素食不健康”的謠言。

靠山鄰水的仙人洞村,自古以來就有敬老尊賢、講孝養生的傳統,又吸取了十三陵當地的素食文化,將素食做到極致,成就了“

昌平素餐第一村

”的稱號。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一桌的素宴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將老人們的長壽歸結為是因為老人規律的作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跟他們素食沒有關係。

但是合理搭配的素食也讓老人建立了健康的飲食習慣,這點毋庸置疑。

對現代人來說,其實已經到了一個對素食最友好的年代。

何出此言?

現代素食營養學提倡的是要吃多豐富種類的素食,日常起碼要有豆谷蔬果這四類進行搭配,攝入足夠的六大營養素。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著名營養學專家、《非藥而癒》的作者徐嘉博士建議,每天攝入的蔬:果:豆:谷比例最好為4:3:2:5

隨著我們物質條件逐漸發達,現在隨便去一家大型超市,裡面少說幾十種,多說上百種的植物性食材,可以說是樣樣具備。你可以有很大的選擇餘地。

所以現代人吃素不用擔心,我們已經到了一個素食最友好的年代,各種素食食材食品應有盡有。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4

素食是一種全民都應該

去探討的生活方式

當2022年我們討論素食時,實際上素食早已不是個人的信仰而已,素食就是一種全民應該去探討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探討的也不僅僅是生活本身,更關乎人類的生存。

不僅僅是今天我的日子怎麼過的問題,而是我們大家的未來要往哪裡走?未來我們的子子孫孫怎麼樣走下去?是不是可以透過改變我們的飲食方式來讓大家走得更好?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地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氣候危機、環境危機,而發生這些災難最大的因素是人類的能源供應。人類能源供應中佔比最大的不是石油煤炭天然氣,而是食物。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

很多人或許不會去考慮這類問題,我們也不會強求他去考慮。

但世界自古以來,都是因為一小部分會思考的人而改變。因為思想的改變,社會才會改變。

我們其實就是要做會思考的人,並帶著更多的人去思考,慢慢的去改變世界,就是如此簡單。

我們可以再想一想,事實與道理確實是如此,我們也是很樸實的去看待人生與世界,也是很真誠的去思考的一些問題,也是希望大家過得越來越好。

希望這個世界可以越來越美好,大家都能夠健康長壽,不要在醫院裡面度過晚年,

因為人生的最低目標,應該是好好的生活與離去。

如何選擇食物,決定了我們何去何從,素食值得每個人探討

相關文章

頂部